本届政府持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其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制度红利的突破口。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挖掘市场潜力、激发社会活力、推动转型升级等方面效应初显。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不容忽视、亟需攻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愈见突出。
在深刻认同、切实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当前要尤其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重点领域需要攻坚克难。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思路,加强高层协调,优化方案设计,在事关激发市场潜力、社会活力、投资潜力、创新动力的重点领域缩小核准范围,对市场竞争充分、企业有自我调节和约束能力、可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调控的变为备案管理。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化解产能过剩、推进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通过审批手段将禁止或限制过剩产能和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发展。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结合起来,让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享受同等的发展机遇和社会资源。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进创新驱动结合起来,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要素自由成长、充分迸发。
源头管理需要抓紧收牢。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违法设定和变相设定行政许可、不当设置非行政许可审批,以及不当设定收费项目或变相收费的,要坚决纠正。尽快以行政法规形式出台规范性文件管理条例,明确规范性文件只应对解释性、落实性、操作性的事项作出规定,不能法外设规,设置行政审批事项。立法应当摒弃传统的“宜粗不宜细”思路,尽量将条文规定得明晰细化,确保条文实的多一些、虚的少一些,具体的多一些、模糊的少一些,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减少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制定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改变目前先备后审、备而不审、审查乏力、审而不究等状况。提高改革的公开性和互动性,将各部门审批清单在网上公开,哪些项目该保留或取消,应当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审批行为需要强力规范。群众反映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是官僚主义、衙门习气的集中表现,除了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加强作风建设外,还应当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根除这一问题。引入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让行政相对人更多参与评价考核。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公开化、信息化建设,所有审批都应当在网站和政务大厅公开审批目录、时限、条件、流程图、所需材料、责任人等信息。政务大厅一线人员应经充分授权,对于符合条件、满足标准的审批事项,应当当场办理。强化审批监督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审改部门或监察部门应当实现对分散在各部门的审批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对所有审批的实时监督和预警制度。
配套改革需要加快提速。低准入,更要严监管。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从经费、编制、装备、机制上加强基层执法力量保障力度,并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执法体制建设。低门槛,违法更要高代价。改革目前社会征信体系条块分割的格局,加快推进包含金融、司法、公安、电信、质检、食品安全等领域在内的大征信体系建设,让一切失信失范的企业和个人失去立足之地。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完全意义上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社会分开。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在放心、放手、放宽让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相关职能的同时,加强对其规范化、制度化、公信力建设的指导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