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核心期刊 > 论点摘录 > 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政府理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这就必然要求政府理性行政,在具体治理工作中克服盲目性、注重科学性,克服短视性、注重长远性,克服片面性、注重全局性,克服机械性、注重系统性,多些理性节制感、少些激情和口号,切实提升其科学管理水平和法治建设水平。

政府必须坚守政治理性。邓小平同志说:“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政治理性是政府工作的生命,是政府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首先,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一贯坚持的执政理念,也是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政府必须自觉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这是党章和宪法的庄严规定,须臾不能削弱,须臾不能偏离,须臾不能放弃。这是政治原则,更是法定授权和政府权力合法性的根本来源。再次,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安排政府工作。发展阶段决定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立足于这一最大实际,政府就必须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必须坚持制度理性。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可见,是否坚持制度理性关乎政府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同时,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坚持更多的审慎和包容。首先要坚持法律规章的制度理性。政府应该首先遵循政府组织的条例法规来组织和运行,任何一级政府的组织设置及其有效运行均应在这些条例和法规之下,符合这些条例和法规的内在要求。其次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制度理性。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有效运行依靠适宜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是制度理性的内在要求,是政府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完成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选择,政府自身建设和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依靠体制机制来推动。再次要坚持政策选择的制度理性。政府职能的发挥和工作的推进在很多时候是靠科学制定政策、贯彻落实政策解决的,政府政策的选择、制定、出台和实施是否符合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对政府制度理性的直接检验。最后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府必须提高经济理性。全国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着整体改革的牵引作用。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其次要强化效率与效益观念,注重投入产出效率、效益及长远效果。政府决策时,一要弄清家底,弄清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状况、技术发展水平、环境状况、发展阶段、比较优势、主导产业、增长动力等,抑制缘木求鱼、竭泽而渔的冲动;二要研究培育市场,实现市场引领战略,要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体制,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保障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再次要回归经济常识,遵循经济规律。要弄清经济的本质、经济增长的根源,遏制政府作为“经济人”的逐利冲动。要切实把握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且不可无视这一复合系统、背离这一复合系统、破坏这一复合系统。

政府必须具有文化理性。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文化活动,政府的所有行为都有文化意义。在政府工作中,评价政府行为水平和效果的高低优劣,文化理性是一重要视角。首先要有文化使命。文化使命是政府本身性质和使命的内在规定。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政府必须纠正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理念,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壮大国家的综合国力。其次要有文化情怀。政府包括政府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把拥有文化情怀作为自己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融入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文化情感、文化表达、文化关照、文化包容等等都是文化情怀的体现。再次要有文化担当。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学校、在大师,在社会、在民间,也在政府。

文化担当的主题就是既要传承更要发展。这是政府工作的本分、本责、本义。现实社会生活中忽视文化存在、蔑视文化传承、遗弃文化发展的现象是无知的表现、职责的丧失。民生的幸福在文化的浸润,事业的成功在文化的引领,社会的发展在文化的推动,文化的担当是政府的职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最后要兼收并蓄,不断发展。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总结,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天然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我们必须摈弃因循守旧、夜郎自大的落后观念,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一方面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政府必须强化生态理性。良好的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失去平衡,人类也将消亡。生态社会、生态伦理、生态政治蓬勃兴起,生态意识、生态保护、生态规划、生态文明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有生态敬畏。生态是大自然的恩赐,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态敬畏就要有生态自觉、生态自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工作决策和实施中应时时处处站在恰当位置审视自己、省察自然、科学理性。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建设一个个项目,发布一个个耀眼增长数字的同时,资源枯竭、生态危机、人民生怨的残酷现实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次要有生态规划。生态当然不是规划出来的,所谓生态规划是指保护规划。人类是良好生态的结晶,人类繁衍发展是大自然的哺育,利用自然首先要保护自然、补偿自然、回报自然。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优先制订保护规划,认真实施保护规划。空气污染不能靠大风来治理,河流污染不能靠洪水来冲洗,能不能实现发展转型,考验着我们的治理能力,决定着我们能否取信于民。再次要有科学考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五位一体”整体工作的重要部分做出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再次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从观念理念、体制机制、方法举措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更加具体科学的部署。尤其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制度安排,正是政府生态理性的制度保障。要用科学的生态考评体系和考评办法促使这一整套制度的贯彻落实。

政府必须端正社会理性。政府的政治理性、制度理性、经济理性、文化理性、生态理性,归根结底就是政府的社会理性。执政党及其所属政府的根本使命和存在价值就是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强调以上理性的目的,也是政府社会理性的实现离不开这些理性的支撑,检验以上理性方向和成效的标准,最终要靠政府社会理性的实现。牢牢把握社会建设的总体方向,不断把社会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人民群众能够得到更多实惠更多幸福,就是社会理性的根本目标。

[责任编辑: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