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宏观大势 > 正文

盛松成:为什么存款利率上限放宽会使贷款利率上升(4)

二是银行利润增长的压力。2011年以来银行业利润增速不断下降。2011年银行业利润增速达到36%,2012年降至19%,今年可能降到15%以下,未来几年都可能只有个位数。盈利是目前我国银行业补充资本金的主要渠道。假定我国2013年新增9万亿元贷款,按12%的资本充足率估算,不考虑其他表内外风险资产增长,仅此一项就需增加约9000亿元资本金。因此,银行需要维持一个适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利润水平。

目前我国银行业资金价格的内在形成机制,主要还是在既定筹资成本(存款利率)基础上,按照成本加成定价原则来确定贷款利率。银行成本主要是经营成本和闲置资金的机会成本。经营成本包括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税费支出等,一般占银行收入的50%~80%,平均约为60%。这部分成本要求贷款利率至少为存款利率的1.67倍。闲置资金的机会成本包括准备金和存贷比要求等,闲置成本的数量一般占到存款的20%~30%。这部分成本要求贷款利率达到存款利率的1.54倍。由此可见,以上两项因素使贷款利率至少为存款利率的2.52倍(1.67×1.54)。考虑银行利润这一因素,贷款利率还要上浮约1.3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假定存款利率为2%,那么贷款利率就将达到6.3%上下。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银行经营压力也会从存款端传导至贷款端,推动贷款利率上升。

第二,存贷利差不会大幅收窄。利率市场化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存贷利差:一是存款市场的竞争将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增加;二是贷款市场的竞争会使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下降,贷款收益减少。银行存贷利差因此将缩窄。但利率市场化也会对银行有利。在利率管制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是利率的执行者,没有利率的制定权;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有了价格的制定权,对资产负债结构的管理会更加主动,可能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这些贷款利率较高,能改善银行财务状况,但也会提高贷款利率的整体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会缩小,但大幅收窄的可能性较小。

第三,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经营困难。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或完成后,商业银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面临经营困难的事例很多,即使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金融监管较为完善的国家也不例外。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储贷协会危机就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1980~1994年15年间,共有1617家小银行和1295家储贷协会破产倒闭或接受援助,这些机构资产规模总额达到9240亿美元。我国台湾地区的信用合作机构也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信贷危机。1994~1998年间,台湾地区爆发的83起挤兑事件中74起发生在农村信用合作机构。这74家机构占当时台湾地区农村信用合作机构总数的21%。

存款利率放开后,中小金融机构竞争压力将明显加大。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可能高于平均水平,贷款利率可能低于平均水平,由此导致成本增加、收益减少。同时,由于在技术水平、机构网点、产品创新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处于劣势,中小金融机构拓展中间业务的能力较弱,业务范围相对较窄,利差缩窄将对其经营产生较大冲击,个别中小金融机构甚至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经营困难。因此,我国需加快实行存款保险制度。

第四,中小企业融资贵问题仍可能存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利率形成机制,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结构性问题作用有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研究也表明,即便在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小微企业仍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国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可能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但也会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以弥补其较高的信贷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会有所改善,融资贵的问题仍可能存在。

第五,利率市场化要与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相结合。两次调息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整体上浮幅度低于预期,大型银行活期存款均执行基准利率,同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的占比较小。这与银行业准入条件较高、民间资本难以进入有关。利率是资金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而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是这种特殊商品的生产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机制只有与合适的商品生产条件相结合才能有效调节商品生产的资源配置。可见,要实现利率政策向实体经济的有效传导,仅仅进行价格改革、放开利率管制是不够的,还应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推进市场准入改革,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增加金融供给。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充分、良性的市场竞争,改善信贷供需关系,使利率政策的调整充分、顺畅地传导到实体经济。

第六,利率市场化要与投资体制改革相配合。投资需求直接影响利率。若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有限的资金供给将面对无限的资金需求,利率将快速上升。因此,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干预,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企业根据成本收益安排投资计划,能提高投资的利率敏感度,形成合理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还要避免高风险行业挤占有限的金融资源,抬高整体利率水平。总之,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能避免利率过快上升,减轻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震荡。(盛松成 潘曾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盛松成系司长 本文仅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所服务机构的意见)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