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西部地区需要什么样的新丝绸之路

——从北京的战略构想到兰州的现实诉求

摘要  从我国发展的历史来看,西部地区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一直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倡议者,但它不可能由我国单独实现,需要与沿线其他国家充分交流合作。我们应当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依托,带动中国西部地区向西开放,加强西北省区与中亚、欧洲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向更高水平发展,惠及西部地区的各族民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现非一日之功,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一定要做好,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西部大开发  向西开放

“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提出之后,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北各省区的政府和民众对此热情很高、期待很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媒体和公众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解读尚存一些误解,笔者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几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丝绸之路经济带”绝不是海洋战略受挫后的折衷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教育、文化、交通、国防、科技等各方面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例如,按照国家统计局去年公布的结果,以人民币为单位的甘肃省居民人均收入和以美元为单位的上海市居民人均收入差别不大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若长期得不到改变,势必将制约未来的整体发展。西部地区要获得快速的发展,并逐渐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除了国家不断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和西部地区民众的艰苦奋斗以外,西部地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邻近的中亚等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是重要条件。

中国面向周边和全世界的开放格局也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方位外交的应有之义。除了继续扩大向东开放以外,向西开放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上全方位开放的需要和国家发展与战略升级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向西开放的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有所提高,有学者甚至还提出了所谓的“西进战略”。对此,笔者认为使用“向西开放”较之“西进战略”更为妥当,毕竟从世界历史上来看,“西进战略”往往与军事扩张和对外征服相联系,在对外交流中容易引起误解和不必要的麻烦,而“向西开放”的概念则更准确。

当前有观点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向西开放战略是我国外交向东发展遇到挫折以后才提出和实施的,是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或“亚太再平衡战略”压力下的选择,是与东部邻国海洋权益争端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在西部方向上的突围。这种观点忽视了国家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历史延续性,在认识上有严重的错误,应该纠正。美国的全球战略很清楚,就是要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成为具有影响、甚至支配性的力量。实际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其他利益也在增加,它现在在欧洲要做的事少了,在亚太地区要做的事多了,所以在军事上也必然要向亚太转移,对此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即使美国的战略重心没有东移,中国也需要向西开放,这是中国全方位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向西开放与美国的战略东移和东部沿海形势无关。

改革开放以来,造成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东部沿海地区依托区位优势,不断扩大与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重要原因之一。相较而言,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受地理环境封闭、基础设施水平差等因素的制约,对外开放的水平远远赶不上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因此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适时提出,对于扩大我国的向西开放和促进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应该加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度。

从西部地区的发展实际看中国、中亚与欧盟

从我国发展的历史来看,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一直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学者向国民政府建议开发大西北,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乱和当时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开发西北的计划并未得以实施。及至五六十年代,中央开发西北的计划才最终得到落实。出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考虑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央当时对西北地区的发展投入巨大。以甘肃省为例,这一时期国家在甘肃陆续兴建了许多大型项目,甘肃中部地区聚集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铜冶炼、石油化工机械等工厂;为了加强与苏联的经济文化交流,当时还规划了兰州至阿拉木图的国际铁路线。但后来西北地区的发展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这与当时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关。主要是由于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恶化,我们的向西开放被迫中断,国家在西北的发展战略也相应做出了较大调整,很多大的项目停工或下马,西北的发展明显减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缓和以及此后中亚国家的独立,向西开放再次被国家提上议事日程。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丝绸之路计划”等构想,但是大力修建的第二欧亚大陆桥(之前还有一个第一欧亚大陆桥①)实际上是沿古丝绸之路展开的,丝绸之路是它的主干方向,向西开放的意图是明显的。1960年代停建的中苏国际铁路开始重新修建,至1990年(由于车站建设等原因,正式客货通车是在1992年9月)完工,这标志着第二欧亚大陆桥的正式建成。鉴于历史上丝绸之路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当时人们对于第二欧亚大陆桥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以及路桥本身建设提出了很多战略构想甚至具体的计划,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还提出了一个希望西北几个省区“联合起来走西口”的口号。但是有两个因素限制了西北地区的向西开放:内因是整个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整体对外经济交流能力不足,不具备开放条件;外因是中亚五国在苏联解体后尚处于经济低谷和调整期,而第二欧亚大陆桥开通时正是中亚这些国家包括俄罗斯经济状况最糟的时候(俄罗斯经济经过1992~1996年才大致停止了经济衰退)。

尽管如此,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现具备了必要的现实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丝绸之路现代交通线的畅通仅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得以建成的必要条件,而它的实现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条件。譬如,交通线沿线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和产业布局等。按照经济地理学的解释,“经济带”的建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一定密度分布的城市,二是城市之间经济构成有比较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向西开放既需要有我们自身的基础,也需要相关国家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不可能成功。这些条件在20年前是很差的,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有4.6亿美元。

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成就明显。从现在的条件来看,西北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外开放的现实基础;与此同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亚五国的恢复性增长期也已结束,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具备了开放联合的基础。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60亿美元,阿拉山口铁路进出口货物总量达到了1151万吨。

此外,向西开放不仅要考虑中国和中亚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中国和欧洲、中亚与欧洲之间经济贸易发展的条件。欧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中亚与欧洲的经济贸易增长也非常快。2011年,哈萨克斯坦与欧盟的贸易总额达到了538.16亿美元,同年,乌兹别克斯坦与欧盟的贸易额也达到了23.67亿美元。中国、中亚、欧盟三个板块的经济都在发展,这样“丝绸之路经济带”就不仅仅是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开放合作,还有更强、更大范围的带动作用。上述条件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实现条件更趋成熟,现在提这个问题也就比较现实了。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中国   西部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