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汉森运用其发现的估计方法,与其他人合作研究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重大作用。汉森一改过去期望效用函数的设立方式,引入具有消费习惯的代表性家庭,揭示了资产价格波动传导到宏观经济波动的路径。这些研究无疑给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带来了重要影响。
1929年大危机爆发时,费雪近乎疯狂地偏执于唱多,结果不仅使他损失了一生积累的财富,那场大危机也几乎毁了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学家居然几乎束手无策。在1929年大危机后的50年中,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为了揭开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之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是哈里·马科维茨发现,风险和收益总是匹配的,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低风险伴随着低收益;通过适当的资产组合,可以有效地化解非系统性风险。而后威廉·夏普等人构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首次创立了一个系统的关于金融市场价格决定的理论。罗伯特·默顿和迈伦·斯科尔斯则进一步引入不确定性,将夏普等人的模型扩展到期权领域,建立期权定价模型。由此,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有了明确的价格理论,这足以弥补早年费雪的遗憾。同时,金融市场上的另一个主角——公司,其金融活动的面纱也开始被揭开。默顿·米勒和莫迪利亚尼合作,认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它的资本结构(所有者权益和债务对总资产的分割)无关。MM定理奠定了公司金融的新古典理论范式,为此后公司金融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这些学者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人们并未因此而理解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
1929年大危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陆续发生了若干次危机,但都没有像前者那样,给家庭带来普遍而严重的财富毁灭。市场似乎变得有效。“有效市场假说”应运而生。然而,现实的市场和夏普等人的理论假定相去甚远,许多经济学家仍然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其中以尤金·法玛最具代表性。罗伯特·席勒试图战胜“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真的没有那么有效。拉尔斯·彼得·汉森试图维护“有效市场假说”,但发现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会传导到宏观经济系统,似乎也不能完全说服自己。他们都在理解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这三位学者,就是对他们理论上杰出贡献的肯定。
法玛:坚信“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并非法玛原创,如萨缪尔森在1965年时就已经给出初步论证,而法玛在1965年仅从经验层面上讨论了“随机游走”这个老问题。但他在1970年发表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经验研究评述》一文中,首次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逻辑和经验研究的可行路径给出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法玛提出有效市场的三个层面:强有效、半强有效和弱有效。这相当于在维护有效市场理论内核的同时,大大地拓展了这一理论的保护带。法玛使有效市场理论逐步发展成为金融学的主导思想,直到席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发表。
按照夏普等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产价格仅取决于风险溢价。但法玛和弗兰奇合作的研究发现,规模和价值对个股价格有重要影响,公司规模较小、市账比比较小的公司,其股票回报率较高。他们据此提出著名的“三因素”模型,将个股价格走势看作风险因素、规模因素和价值因素共同决定的产物。这个模型丰富了资产定价理论。
法玛秉承科斯的契约传统,将企业看作一个契约集合,又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风险承担的不对称。大型公司的所有者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分散风险,而管理者不能,这就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管理者只能通过获得控制权和相应的信息租,实现其风险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权和控制的分离是有效的。二是坚持“有效市场假说”。他认为,当管理者出现委托代理问题时,并不需要担心其会损害公司效率,因为管理者面临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即只要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都是有效的,公司所有权和控制分离就不会损害公司效率。外部市场约束的引入,是法玛对公司治理乃至整个企业理论的一大贡献。
法玛还研究了不同通货的价格机制以及其他宏观问题,但这些研究的影响远小于上述三个方面。
席勒:证伪“有效市场假说”
席勒因成功预言纳斯达克泡沫以及《非理性繁荣》一书的流行,在获得诺奖之前已经称得上社会名人。席勒最开始也相信“有效市场假说”,他最早的研究也是基于理性预期模型而展开的。但在对股票市场价格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尤其是受其夫人的心理学专业影响,他逐步摈弃了“有效市场假说”,转而探讨影响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情绪面。席勒首先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证伪,发现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太大,很难通过如预期股利支付等基本面因素加以解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涉及时尚、思潮等非基本面的社会流行因素。实际上,席勒准确地把握住了社会情绪和股票价格之间的某种关系,使得“市场有效”不过是偶然的现象,“无效”或“低效”才是常态。
作为行为金融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席勒的研究一反当时主流经济学对有效市场的笃信,转而强调市场的非有效面,这不仅大大推动了金融学理论的发展,而且还让普罗大众能够正确地认识金融市场的本质。
席勒显然不太主张个体投资者过多地直接参与股票市场,缘于其容易受情绪左右的有限理性。他认为,个体投资者要试图对抗金融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购买保险。在席勒看来,任何具有波动特征的收益流都会存在风险,但可以设计出一款金融产品来对冲这种波动风险,并由更为理性的机构来完成。
在《市场波动》、《宏观市场》以及《金融新秩序》三本著作中,席勒设计了一个金融改变生活的蓝图。家庭、金融机构和政府构成三个主要参与主体:家庭通过金融机构购买避险产品,如房产价格保险、个人收入保险等,以化解自身收益波动的风险;金融机构则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做空房产价格指数、个人收入指数等来避险;而政府则推动和监管房产价格、个人收入等指数产品和市场。席勒认为,一旦金融产品能够涵盖人类生活的全部,金融市场的信息才会变得越来越透明,金融市场的波动才会真正得以有效控制,而金融才真正得以给人类创造福利。
汉森:为后来者提供新工具
与法玛、席勒不同,汉森似乎对现实世界不太感兴趣。汉森试图研究在处理金融市场的大数据时,如何能够摆脱数据特征分布的约束,以更好地发现数据当中所隐藏的信息。为此,汉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估计方法——广义矩法。这种方法不再依赖数据特征分布的严格假定,使得研究者得以随心所欲地从大数据中推断各种有趣的结论。1982年,汉森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广义矩估计方法的大样本性质》。这篇论文将汉森推到学术的顶峰,其后进行大样本数据研究的学者,开始广泛地采用这种估计方法,其中包括法玛和席勒。因此,汉森的最大贡献,可以看作是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新工具。
汉森运用其发现的估计方法,与其他人合作研究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重大作用。汉森一改过去期望效用函数的设立方式,引入具有消费习惯的代表性家庭,揭示了资产价格波动传导到宏观经济波动的路径。这些研究无疑给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带来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