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先后实施了包括无限量量宽政策在内的四轮量宽货币政策,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和金融市场波动。虽然美联储就2014年年中退出量宽政策达成一致,但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性、美联储内部对退出进度存在分歧,因此完全退出此轮量宽政策的计划将出现反复,并很难如期完成。
美联储退出量宽走势美国很难如期完全退出此轮量宽政策,并仍将维持较宽松货币政策
虽然美联储释放出退出量宽政策的明确信号,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6月份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后为退出量宽设定了“路线图”,称如果美国经济增长符合预期,公开市场委员会可能在今年减缓购债步伐,明年年中前结束资产购买。7月份美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普遍支持2013年晚些时候开始放缓并在2014年年中完全终止资产购买计划,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9月份的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宣布首次行动。然而,10月9日公布的9月份货币政策例会纪要显示,美联储内部对美国经济改善是否达到了足以启动削减量宽的程度存在明显分歧,并在9月18日会后宣布保持现行每月850亿美元的购债节奏。11月14日,候任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表示,量宽是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最好方式。11月20日,伯南克也表示,美国经济距离理想的状态仍有很大差距,美联储政策回归正常轨道尚需时间,维持高度宽松政策仍十分必要。美联储在12月19日最近一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自2014年1月份起,将每个月量宽规模缩减100亿~750亿美元。其中,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国债购买规模均缩减50亿美元。同时,美联储进一步强调,量宽完全退出后,将在较长时间内仍维持低利率水平,并加强对超低利率政策的前瞻性指引;即使在失业率达到6.5%的这一可能考虑提高利息水平的临界值后,只要通胀水平情况允许,美联储将不急于提高利率。
从政策走势上看,美联储将主要根据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作出判断,且美国债务上限等一些偶发性因素将干扰量宽退出进程,退出将是一个缓慢的中长期过程,并将不断出现反复,最终很难按照预定计划于2014年年中完全退出此轮量宽政策。退一步而言,即使美联储按既定计划完全退出此轮量宽,美国仍将维持较宽松货币政策。短期来看,若奥巴马政府目前致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政策以及中长期税制改革和其他结构性改革不出现显著效果,没有真正创造就业,美国必将迫于就业和经济增长压力,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或者超低利率政策。长期来看,只要美国不出现重大科技革命并带动美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美国仍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采用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美国目前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解决财政赤字的措施将主要产生短期效果。
美联储很难如期退出量宽的原因
美国经济近期增长势头转好,但2014年充满不确定性。目前来看,美国多项经济数据转好,显示了较好的经济增长势头。美联储12月7日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消费信贷增长181亿美元,高于预期,为5个月来的最高增幅;根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12月2日发布的报告,美国11月份制造业指数升至57.3,连续6个月保持增长,制造业订单、生产、就业等主要指标均高于“枯荣线”,其中前两项突破60,显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美国劳工部12月6日公布的非农数据显示,11月份新增非农就业20.3万人,失业率为7.0%,远好于市场预期;今年美国房价每月同比数据都显著上升,8月份以来都保持了两位数的上涨态势,表明房地产市场复苏趋于稳定;美国财政政策束缚了美国经济增长,但程度在减轻。美国经济持续的复苏势头,是美联储退出量宽的重要依据。但是,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11月28日表示,2014年美国经济增速将接近2%,低于一些经济学家预测的2.5%~3%;各种不确定性限制了投资活动,也抑制了美国经济更快地复苏。同时,消费者信心也将拖累美国经济增长势头。美国经济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11月26日公布报告显示,11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0.4,连续3个月下降;消费者认为美国就业市场正在改善但经济增速有所放慢。
庞大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带来了高金融风险,但过度收缩也将产生新的不确定性。自美联储实施量宽以来,已通过购买长期国债、抵押贷款债券等向美国银行体系注入了约3.5万亿美元流动性,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从9000亿美元不断扩张,今年1月份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年底达4万亿美元左右。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膨胀存在诸多风险隐患。正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2013年6月份指出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目前已过于庞大,处于不可长久持续的状态,宽松措施退出进程应越早、越快开始越好。退出量宽、顺利使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归于常态,有利于消除中长期风险隐患,促进银行体系恢复健康。但是,由于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基础仍不牢固,若过度地收紧银根将导致实际利率高企和通货紧缩,并影响美国经济增长进程。
美联储退出量宽的不断反复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联储对退出量宽政策的不断反复态度和行为给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带来了巨大风险隐患。其一,膨胀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已成为悬在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带来了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其二,美联储面临保守和激进选择退出量宽政策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美联储继续缓慢缩减量化宽松规模将导致通胀和更多资产泡沫,届时美联储将被迫收紧货币政策,进而产生资产泡沫破灭风险;另一方面,若美联储激进地收紧太快,美国经济将陷入通缩和增长不足的困境,同样会导致资产泡沫破灭风险。截至目前,美联储持有的抵押贷款债券规模约为1.5万亿美元,美联储在退出量宽过程中出售抵押贷款债券,很可能导致按揭利率上升,从而拖累刚刚复苏的房地产市场。此外,退出量宽可能引发新兴市场资本外逃。自2013年5月份开始,受美联储退出量宽政策预期影响,新兴市场资本流动出现大幅逆转,印度、印尼等部分新兴经济体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其三,美联储预测能力及向市场传达明确政策意图功能的双重失败也让全球市场无法真正看清美国经济增长的“庐山真面目”。对美联储的政策把控能力丧失信心和对美国经济增长认识的不确定将动摇市场对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信心。若由此导致美国经济增长步伐停滞,必将通过金融、贸易等联系阻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若美联储完全退出量宽的步骤和时间窗口选择恰当,能够消除全球金融风险隐患,对中国也是利好因素。退出量宽将推动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中国出口。在现阶段中国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出口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扩大中国对外贸易。此外,美元升值对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但美联储退出量宽可能导致国际热钱大规模撤离中国。若美联储退出量宽政策,美国的实际利率上升,在欧元区复苏乏力、中国国内经济增速下滑、人民币汇率基本均衡等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利和避险资金回流美国,跨境资本将出现外流倾向。同时,美联储选择淡出量宽时,将抛售较大规模美国国债,届时美国国债价格非常可能出现震荡下滑。美国财政部7月16日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计1.32万亿美元,稳居全球首位,美国国债价格下滑对中国外汇资产保值增值是一个不利因素。
应对之策
加强跨境资本监管,完善金融体系,防范资本流动大幅波动
由于预期美国完全退出量宽政策将不断反复,短期内,我国应加强对跨境资本监管,研究资本总量、结构、流向和节奏,继续鼓励创新汇率避险工具。同时,可考虑结合欧盟出台金融交易税的进展和做法探讨相应管制措施,研究资本项下无息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可行性,并有节奏地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长期来看,应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从金融约束稳步向金融市场化迈进。一是步伐要加快;二是要形成倒逼机制;三是要找准突破口,比如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市场准入等;四是要理顺资本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价格要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只有中国建立了灵活、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才能根据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经济制度演变需要,及时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适时增减持美国资产和美元资产,推动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
近期,受美联储完全退出量宽、出售美国长期国债预期增强的推动,美国10年期、30年期国债价格下降、收益率上升。为避免外汇资产缩水,在美联储完全退出量宽前,我国应适量减持美国国债资产规模,同时等量增持其他风险资产。但是,明年年中以后美联储完全退出量宽时将减持美国长期国债,市场也将减持具有避险功能的美国国债,二者的共同抛售将导致美国国债价格产生较大幅度下跌,此时可考虑逢低适量买入。同时,由于美元升值预期增强,应增加以美元计价的其他外汇资产规模。从中长期看,应优化外汇资产结构,充分利用充裕的外汇储备实现投资多元化,一方面适当增加新兴市场经济体优质资产配置,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另一方面增加战略储备物质资产及对外实体经济投资规模。
优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工具,客观评价美退出量宽对我影响
此轮金融危机后,强调以货币流动等流量指标为重点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工具备受质疑。资产负债表分析工具以GDP、货币流量、投资、消费、贸易和财政收支等流量指标为重点,忽视了资产、资源和财富等存量指标,造成货币错配、期限错配、资本结构错配和清偿力缺失等风险。我们在分析美国退出量宽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时,在明确量宽政策实施的渠道、方式和影响以及清楚了解退出途径的基础上,不仅要考虑政府资产负债表,还应考虑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家庭等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国家整体负债表体系,才能客观判断和应对。
适时在多边场合提出我国利益关切,提高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由于美国完全退出量宽将产生外溢效应,可能引发资本逃离新兴经济体。因此,中国要充分利用G20、APEC等多边场合,尤其是利用承办明年APEC系列会议的契机,提出我们的利益关切。一是敦促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退出量宽时注意退出的时机、步骤和方式,切实减轻政策的外溢效应。二是积极推动各国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监管合作,建立有效的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体系,并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提高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