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公司
不少人质疑《小时代》的成功是个偶然,这种“粉丝电影”不靠“O2O”营销也应该有不错票房成绩。张昭回应称,如果不做“O2O”,《小时代》票房至少会减少一半。
当被问到如果不是在乐视,他会如何发行《小时代》时,张昭对《中国新闻周刊》直言:“那我不会去竞标。”他说,“《小时代》的目标受众很大一部分是互联网原住民,这不是传统媒体的强势。”
进入乐视之前,张昭在光线,用了5年时间一手缔造了光线的地面发行系统。
2004年,张昭应复旦学弟王长田之邀加入光线。2006年创办了光线影业,其独创的阵地发行模式,一改发行人员只在公司本地宣传的传统,让其深入院线展开最适合影片的发行方式,让光线影业在五年内一跃成为国内领先的民营电影公司。
在光线时,张昭就发现,中国的电影院好多不听院线的,好多市场方案只跟院线谈没有用,有些东西要直接跟影院谈才行。在各个城市他都设一个人,让他们专跟影院谈,这就是后来让光线杀出重围的“地面发行系统”的雏形。
2011年,就在光线准备IPO时,年近50的张昭转身离开选择重新创业。他加入乐视,创办乐视影业。他说离开的原因,是学信息工程出身的自己已经看到互联网对产业的巨大冲击,他决定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去寻找一家有互联网基因的平台重新开始。考虑到彼时光线即将上市,为避免给东家带来损失,他选择了在上市前离开。
一进乐视,他就在自己原有的模式上做了一个针对互联网的升级。在光线时主要是“推”,推地面系统分区域营销;来到乐视他做的是“分”,区分不同观众群进行沟通。锻炼捕获消费者心智的能力,这个必须得在互联网公司完成。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就是进入噪音时代,营销就是导购。”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导购,才有了张昭的“一定三导”“O2O”。两年过去大家渐渐看到其带来的市场突破。
2012年乐视成立第一年,就有6.25亿进账,排名第四;2013年9部电影10亿票房;2014年,乐视的目标是16部影片25亿元。
张昭一直强调,乐视做的是互联网电影公司,用数据说话,是这个公司的安身立命之本。微视频点击数几千万,微博话题几百万,他要的是这些数据为下一个项目提供针对性目标和方案。
他的团队中有一个专门的创意组,提交各式各样的营销策略,“找到电影和目标观众的相关性”成了他们的口头禅。乐视的大平面间被隔成各种大小会议室,不同的人在开着不同项目的讨论会。和其他电影公司最大的不同是,乐视影业的办公室里没有一张他们发行过的电影海报,张昭说,因为要让大家意识到,公司的目标不是电影而是观众。大家已经习惯在没有电影海报、没有业绩榜单的环境里探讨下一部电影的目标人群。
张昭不否认,互联网营销比传统营销要省钱得多,节省的营销成本就是发行公司的利润。所以,如何利用好这一门槛低、受众广的新媒体,将成为许多电影公司的突围方向。
当然线上发行的窍门不是只在互联网上发帖、发微博、微信、营造话题这么简单。更多的判断来自于张昭对项目的经验和直觉。毕竟像他这样,大学本科读的理工,去美国学过电影,浸润过电影各个环节,在行业这么多年,到了这个年纪还敢自我颠覆的人没有几个。他对于什么样的影片市场如何、如何营销更自己的判断,“我在投资时就已经知道市场该怎么做,而不是等做完片子才开始想营销。”这也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或创意公司无法复制他们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即使如他相信每一部电影都有适合它的观众,也不认为找上门的片子都能赚钱。同一家母公司的乐视网买来收视很火爆的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的网络独播权,让他拍成电影,张昭拒绝了,“如果要拍,给我两年时间。”
他认为电视火爆和有足够的电影观众群是两回事,制造话题、凝聚人气直至转化为消费远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只有先做铺垫,预热直到把水烧开,再投一个大的石子进去才能溅起足够的能量。”目前《中国好声音》电影版在贺岁档中表现不佳,似乎应证了他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