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举世瞩目,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这条道路上阔步前进。中国道路是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愿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就必须认清我们党选择这条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清走这条道路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清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于坚持这条道路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两个选择”是近现代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
在近现代中国,发生了两个影响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关键选择,这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个选择是1840年之后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进行一次又一次抗争,但最终都归于失败。1921年,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长期受侵略受欺凌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第二个选择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作出的战略抉择。我们党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经过30多年的奋斗,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以崭新的姿态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近现代历史雄辩地证明,“两个选择”是中国人民意志和愿望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复兴之路。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有无限美好的未来,中国人民就有无比光明的前途,中华民族就有充满希望的明天。
二、中国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和长期实践的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在迅速治愈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之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依靠自己的努力,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当然,在艰辛探索中也出现一些失误,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和实践,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特别是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不懈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成为新形势下坚持中国道路的科学指南。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实践告诉我们,中国道路弥足珍贵,坚持这条道路任重道远。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地拓展这条道路,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在中国道路上,不仅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党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我们党领导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展现出我们党特有的理论品格、政治智慧、组织优势和精神风貌。
第一,我们党恢复并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道路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也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推进理论创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顺应时代潮流,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也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
第二,我们党大力倡导和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中国道路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和坚持,是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结果。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面对日益凸显的发展瓶颈和深层次矛盾,我们只有发扬改革创新精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创新精神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大力弘扬,而且要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武装全党到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以各种新的举措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到创新反腐倡廉建设的体制机制,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无不彰显着改革创新精神的巨大威力。正是改革创新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三,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中国道路是一条走向世界的道路,也是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开辟和坚持这条道路的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坚持中国道路创造了有利国际环境。我们党学习借鉴别的国家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牢牢把握时代要求,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把解决当前矛盾与保证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把满足现实需要与实现长远目标统一起来,制定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展现出中国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第四,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依靠自身力量和人民群众帮助解决党内突出问题。中国道路是一条光明的路,也是一条坎坷的路。在各种风险挑战中,最大的考验来自我们党内部。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要靠我们党自己,靠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展的多次集中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在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下,解决党内的突出问题。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运用以往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靠党员、干部的自觉精神和内在动力,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和监督,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提出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党内问题的高度自信。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走中国道路的根本保障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走好中国道路,关键在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党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使我们党具有了其他任何政治力量都无法比拟的领导力和组织力,为党带领人民走中国道路提供了可靠保证。
坚持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培养一大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保证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二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三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判断形势,科学把握大局,妥善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四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党的领导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总之,把加强党的领导同改善党的领导统一起来,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党就能带领人民克服任何艰难险阻,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在中国道路上写下新的辉煌篇章。
(作者: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