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上述内容的一个理论概括,下面建立一个后起国家产业发展路径合理选择的简要模型(见图1)。
为了简明地揭示模型中主要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建立下述方程式:
首先,选择能够反映产业演进特点的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两组经济变量,在传统因素中,将历史、文化、国情及民族特点等因素分别用a1,a2,a3,…,…表示,而将由这些因素决定的既有优势用A表示;在现代因素中,将全球视野、新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及适应性变革等因素分别用d1,d2,d3,…,…表示,将由这些因素决定的未来方向用D表示,于是就有函数:
A = A(a1,a2,a3,…,…)
D = D(d1,d2,d3,…,…)
由于两组变量所构成的函数关系均反映一个历史的过程,因此各变量又都是时间t的函数,即:
ai(t), i = 1,2,3,……
di(t), i = 1,2,3,……
因此,可以得到函数:
A = A(t) = A(a1(t), a2(t), a3(t), …,…)
D = D(t) = D(d1(t), d2(t), d3(t), …,…)
又因为两组变量是以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形式,对产业发展路径(这里用R来表示)产生影响,可设两个新的函数G、H作为中间变量,即:
G = G(A(t)|D(t)),表示D对A作用的结果
H = H(D(t)|A(t)),表示A对D作用的结果
由此,可以最终得到决定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函数关系式:
R = R(G,H) = R(t)
可见,如何选择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产业发展历史路径,是中国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中国的产业发展历史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决定了我们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以创新驱动的制造业自主发展为核心任务,实施超越产业层次的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即为了民族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以及百姓的福祉和根本利益,全力提升第二产业的发展质量。43以尽可能新的概念和技术手段,建设一个新时期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工业主导产业,44以此作为打破目前增长陷阱的核心策略。同时,以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发展为基轴,带动农业的进步,推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现代发展。45最终,在高科技的引领下,构建一个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各产业有机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46发展中大国的地位,使我们不能不依据中国地域发展的多样性与经济水平的多层次性特征,实行符合国情特点的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即以能够掌握的尖端科技为突破口,积极致力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力争实现与不久后可能到来的新的产业革命的前沿对接;47以既有的产业成果和产业能力为支撑,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夯实竞争、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础;48兼顾就业、出口和地区发展的需要,在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过程中,探索中国各地区多样化的传统产业改造的可行之路。49突出重点,分清层次,协调并行,50发扬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的包容性、创造性,培育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在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本土知识与外来知识融合的基础上,有序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历史使命。
围绕着国家层面上的产业发展历史路径选择,要注重以下诸多方面的必要工作:首先,需要利用后起者所处的独特优势,有针对性地学习一切完成工业化所必要的知识。51这既包括正确借鉴发达工业国家的经验与教训,52也包括及时纠正自身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认识上的偏差。53尤其应当对目前发展制造业和发展服务业的关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你进我退、非此即彼的关系,发达工业国家的产业发展史证明,二者之间是以制造业的发展推进服务业成长的自然演进关系。其次,需要明确揭示中华民族整体的产业发展目标,改变较长时间内的产业无序发展状态。为了完成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中国必须尽一切努力推进其装备工业现代化,迅速扭转关键部件的生产和关键性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此过程中,力争将已掌握的现代高科技,因地制宜地逐步推向产业化,并根据已有的能力与各地实际,有选择地加大各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实现最终将其改造成为全新产业的目的。亦即将上述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统筹规划,合理调整,梯度推进,从而有效抑制以往各地在高技术项目上一拥而上、产业结构雷同的状况。第三,面对中国目前在发展上所遭受的外部制约,必须以置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最大限度地加强工业创新投入。虽然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不缺乏创新勇气和能力,54但是在政策、体制上存在着实际的创新缺失。为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国家战略指导下,以足够的政策力度将现有的人力资本(尤其是最优秀的人才)有效引向工业创新的主战场;55在体制上切实地保障科研院所开发出的先进和实用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与产业应用部门实现对接,56利用国家与产业各自优势的交集,真正形成一套有坚实基础且能适应技术经济发展变化的中国式创新运行机制。第四,为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以足够的政治智慧,将我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大国的现实国情,转变成为一种发展的资源。例如,将各地存在的发展差异,转变为有特色的差别性竞争;将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转变为不同梯度的产业分工格局;将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市场分割,转变为融合与互补的多维市场体系。也就是说,要把我国目前发展不平衡的劣势变为大国的发展优势,进而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的深入展开寻求一个伸缩自如的空间,全方位地营造各种有利条件,最终使我们能够在恰当的产业发展历史路径上,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