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是为人类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重要领域,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及军事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世纪,空间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应用领域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发展空间力量、争夺空间资源的竞争愈演愈烈。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人类和平开发利用空间,维护空间安全负有重要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着眼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突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这个战略重点,着力增强新质作战能力。空间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领域,加快空间力量发展顺应了国际安全形势变化和国家利益拓展需求,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使命。
加快发展空间力量势在必行
空间力量建设是我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必然趋势。空间力量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所具有的从事和影响空间活动的综合实力,它是民族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世界军事强国竞争获取空间优势的帷幕从此拉开。我国自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今,航天力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世界航天领域始终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特别是伴随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一次次被推向崭新的高度,一步步确立了航天大国的地位。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发展建设与我国大国地位和国家利益相称的强大空间力量,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国际空间安全,促进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的使命担当。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定信心信念,强化使命担当,以关键领域突破为引领,加快创新发展,全力推进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
空间力量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的必然使命。伴随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竞相调整军事战略,加紧推进军事转型,竭力抢占军事竞争“制高点”。这场新军事变革,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空间力量的广泛应用和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趋势,提高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空间装备对现代信息化作战力量的运用发挥着体系性支撑作用,空间力量以其战场的自由广阔性、作战力量的高度机动性、信息支援快速有效性,以其为代表的新型作战力量在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必须把空间力量建设摆在重要战略位置,为我国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格局、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有力支撑。
空间力量建设是现代条件下信息化战争的战略支撑。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是空间力量用于作战行动的开端,这场战争使全世界见证了空间力量对信息化战争的巨大贡献,也全面奠定了空间力量在信息化作战中的重要地位作用。自此,空间力量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新生力量,战争形态全面向陆、海、空、天、电、网多维一体的体系对抗发展。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更加表明,空间力量能够实现对信息获取、传输、利用的空天化和实时化,能够将多维战场联接成一个整体,能够实现快速机动和精确打击,它既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关键要素,更是实施空间攻防、夺取制天权的主体力量。因此,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加强空间力量建设,发挥空间力量在一体化联合作战中的信息支援、体系支撑和战略攻防作用,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坚持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重要战略部署,突出强调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空间力量作为国家航天体系和军队新型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指示精神,以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利益拓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加紧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空间力量建设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
发展观念上的融合。综合国力是空间力量建设的基石,发展空间力量是国家科技水平、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及民族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空间力量的发展建设又有力地带动了国家科技、工业、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坚持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树立空间力量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军事科研部门、航天工业部门等各方面力量拧在一起,充分发挥社会总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实现统筹兼顾、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战略指导上的融合。空间力量建设涉及诸多高精尖技术领域和专业方向,行业部门众多、技术实现复杂、应用领域广泛。要坚持将空间力量建设纳入国家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战略全局,从国家战略层次对军民用空间资源的发展统筹规划、统筹科研、统筹生产、统筹应用,形成发展合力。要坚持把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与构建空间安全体系相统筹,实现互相带动、互相补充。要坚持把发展军用空间技术与发展民用空间技术相结合,打破行业垄断,形成技术竞争的良好态势,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在民用空间技术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也充分利用国家体制在集中力量发展军用空间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快空间技术进步的步伐。
建设应用上的融合。加强军地技术交流,打破力量分散、独家经营的封闭科研模式,拓宽军队与地方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渠道,努力实现共同研发、成果共享、相互促进。要统筹军地资源,加快推进现有资源的整合,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配置和发展军地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和分散建设,实现国家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要坚持寓军于民,研究建立军民相互协作、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形成运转高效的军民融合联动体系,使军用、民用航天资产互为补充、互为加强,确保空间力量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各类资源信息的高效互通和良性互动。
建立中国的国家空间力量体系
我国的空间力量建设开创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两弹一星”事业,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集航天装备研制、发射、测控、运行管理和应用于一体的科研生产和装备运用体系,为我国空间力量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空间力量已经成为我军新质作战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战场建设的高度,发展空间装备、培育作战能力、创新军事理论、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资源整合是空间力量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空间作战整体效能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应立足现有编制体制,从资源整合入手,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按照功能进行模块划分,建立资源共用、应急征用等机制,实现相关资源的统一调度和集中保障。
建立基于信息网络的一体化指挥体系。管理网络和信息平台是提高推动体系融合的基础,只有通过网络聚合,才能实现空间力量各要素的紧密关联,形成整体作战优势。推动空间力量整合发展,应当贯彻基于信息系统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快构建天地一体、广泛互联的信息网络。把信息共享作为建设重点,建立空间信息分类获取、集中处理、定制分发的管理保障机制,形成全面融合、开放共享的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发挥空间力量的整体效能。
积极开展空间力量运用研究。要紧贴一体化联合作战任务需求,加强空间力量运用规律研究,加强理论创新,加强演示验证,科学设置主题,组织联合攻关,切实增强空间应用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形成指导我国空间力量运用的理论体系。
重视培养空间应用专业化人才。发展好我国的空间力量,必须坚持人才先行的理念,培养一批推动空间技术创新发展、满足空间作战需求的优秀人才。要以满足实战需求为标准,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力全面的专业化空间人才队伍。要突出抓好空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走开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路子,深化项目成果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发展。要注重空间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在航天发射测控、一体化联合作战演习和实战化军事训练中发现、检验和培养人才,着力强化信息素养,提高组织指挥作战能力,为履行未来空间攻防作战任务做好人才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