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宏观大势 > 正文

中国房价击鼓传花 2014或现最后一棒(4)

过半受访者认为“土地财政”是房价上涨过快的最大诱因

在“中国房价上涨过快的最大因素是”问题调查中,51.1%受访者选择“地方政府难敌‘土地财政’诱惑,调控‘不动真格’”;29.0%选择“楼市投机炒作严重,大有‘全民炒房’之势”;5.9%选择“土地垄断致使土地供应不足,地王助推楼价高企”;3.7%选择“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刚性需求旺盛”;3.1%选择“股市不景气,买房保值成投资手段”;2.9%选择“房价继续上涨预期导致的‘恐慌性’购房”;1.7%选择“开发商‘不差钱’,死顶不降价”;1.5%选择“保障房‘应保未保’,难敌房价”; 1.1%受访者选择“其他”。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得票率遥遥领先,成为公众眼中房价上涨的首要影响因素。

与此同时,在“您最希望中央出台哪方面房产调控措施”问题调查中,27.4%受访者选择“破解土地财政难题”,位居首位。其他各项“出台房产税”、“将落实楼市调控政策与政绩挂钩”、“增大保障房供给”、“取消房地产预售制 ”、“加大楼市限购力度”、“其他措施”得票率分别为18.7%、15.2%、14.9%、13.7%、7.5%、2.6%。破解“土地财政”难题同样位列首位,表达了公众寄希望中央破解土地财政难题的殷切期待。

梳理受访者的意见,公众对“土地财政”的愤慨之情主要是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土地财政直接推高了房价。当前地方政府拍卖土地,拍卖槌一落,少则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甚至过百亿元的收入就来了;收储土地,就能到银行换取大量贷款。如此“快钱”诱惑,估计哪个地方政府都难以抵御。于是,大多地方政府都走上了卖地换钱的发展之路。随着房价的飙升,地方政府卖地的钱袋也越来越鼓,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越来越大。有媒体称,当前的地方政府就像是一个病人,需要依靠“卖地”输血才能维持生计。更有舆论称,“土地财政”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土地财政”不除,房价下不来。

二是地方政府调控“不动真格”,某种程度上是在“保”房价。近几年,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措施不可谓不严,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收效却不太尽如人意。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些地方政府执行不力,难逃其咎。不少地方政府对中央调控举措,对己有利的,就加大力度地执行;对己没利的,就高高挂起、阳奉阴违。有位职业白领谈到,“我觉得征收房产税,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炒房,打压房价,但是为什么各地落实房产税那么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是地方政府压根就不希望房价下跌,类似房产税这样的调控狠招,他们自然舍不得用。”的确,房地产的“击鼓传花”一旦终结,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也就难以为继,地方政绩也就无从谈起;有人调侃道,让地方政府调控降房价,无异于“与虎谋皮”。

亦有理性的受访者提到,近年来各地城市面貌都很大变化,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等都很改进,“土地财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即便如此,令人绝望的房价、百姓的怨气,都使得决策者不能一叶障目,仍要直面土地财政的负面效应,下大力气破解这一难题。

当然,虽然“土地财政”是中国高房价的主要助推因素,但其他因素,比如楼市投机、住房保值、开放商“不差钱”等因素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同样是百姓认同的重要方面。看来,治理高房价,仍需推出“组合拳”。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不少与房地产相关联的举措,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以及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等。有专家称,如果这些改革举措能够在今后1-2年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全面开征房产税、农村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保障性住房和自住性住房大量供应等,则楼市“击鼓传花”的热闹场景将会很快结束。看来,楼市“击鼓传花”的“玩家”们,要慎防成为“最后的接棒者”啦!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马静)

责编/周素丽 美编/石玉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传花   中国   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