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转型期传统文化走出去困境考量

核心提示: 【摘要】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主动走出去才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一席之位。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展现出新的特点,遭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着重探索转型期传统文化走出去遭遇的困境,并针对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战略调整,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加快文化传播步伐。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传播 困境分析 主要考量

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

著名学者梁漱溟分析了中国文化“文化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融成”、“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等七点个性,①即使到了当代,传统文化之价值犹在,“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西跨文化交流只能局限于与当代的对话而缺乏与中国古代伟大心灵的对话,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西跨文化交流是不完整的交流,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是没有魅力的。”②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传统文化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角色,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需要跟时代很好地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才能在当代挖掘其存在的更深层次意义,才能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和支持。

第一,提高国家软实力竞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1990年)首次提出了“软实力”概念,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概念而提出的。文化软实力对外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对内关乎国民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相对于硬实力而言,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更能以和平的方式来完善人类的思维方式,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彰显国家魅力。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各国在提升国力的同时仍不断强化其软实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第二,加强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一直秉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宗旨,文化现代化的目标也正是得益于经济的迅猛发展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被赋予了商业价值,出现“文化唱戏、经济搭台”的现象,进而世俗化、娱乐化、商业化,挖掘不到价值的文化则无人问津,落得逐渐走向衰退的境地。然而随着文化建设在社会整体规划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经济的发展同样受制于文化的反作用力,依附于经济发展的文化最终也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循环。第三,凸显文化交流的新理念。梁启超在1896年《变法通义·论学会》一文中论证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③”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启发民智,将传统文化推向更高的视野。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转型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因此解决了传统文化的转型问题,将会带动整个社会转型。

转型期传统文化走出去困境分析

困境的成因分析。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积累了辉煌的文化财富,也经历了全盛时期和社会改革时期,然而不管处于何种社会阶段都未曾放弃对文化事业的追求和改造。当代中国始终坚持不渝地走文化强国的发展路线,当人类迈入了新的时代,世界整体格局也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有了大的转变。走固步自封、死守传统的老路,中国的命运将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呼唤传统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重拾传统,而是立足传统、创新传统,在不失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向现代化看齐。

随着中国在全世界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也必不可免地与世界产生交集,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大问题上也不得不考虑到外围的全球大环境。仅从文化层面来说,一方面中国悠久的文化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从好奇热爱到深入研究严谨对待转变,从美国唐人街的兴起就可以看到这里面不仅有广大华人的努力,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传统文化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我党一直为创造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和谐努力,积极做好文化走出去工作,为整个社会转型贡献力量。

困境的表现形式。民族自卑情节的心理阻碍。我国各民族创造了诸如“四大发明”、“剪纸”、“戏曲”等传统文化形式,无不彰显着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吸引了西方国家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然而随着近代鸦片战争的爆发,逐渐击毁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世界不再是天圆地方的乐土,蓄有辫子的老祖宗被人嘲笑,四书五经因为拯救不了当时的中国也被抛弃在角落,民族自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民族自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新鲜器物的出现对国人思想的冲击。器物的变化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能够反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举例来说外国的火车引进到了中国,以往骑马赶路几天的路程只要一天甚至更短时间就能到达,这让国人产生了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器物的改变往往都与老百姓吃穿住行紧密相关,也是他们内心最能深刻感受到自卑的源泉。其二,传统文化本身所致。自古以来的封建枷锁已经造成了人们内心卑微,安于天命的惯性。传统文化已经规定了生活的林林总总,规定了作为子民必须顺应上天和君主。其三,综合国力的悬殊。尽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极力追赶,但在很多方面的竞争力仍不如西方国家,这样的现实对民族自信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文化交流的被动接受。根据文化交流规律,高势能文化总是向低势能文化进行文化输出。目前,鉴于经济、军事、话语权等因素,西方国家必然要进行大规模的文化输出和渗透。就世界范围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仍处于低势能文化地位,出现了文化交流的逆差现象,同样也显露出资本主义国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在这样的整体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走出去,化被动为主动,充分掌握中国在国际上的主动权。

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提出“西方中心论”指出世界上的文化都是围绕西方而展开的,西方文明是世界的中心,鼓吹所谓的民主和自由,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普及世人,用隐蔽的手段来达到他们统治的目的。实践证明,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是片面愚昧的,是没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妄自揣度。中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从近代开始一直受到西方的影响,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没有真正占据主动权。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已经迫在眉睫,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引领;强化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等。通过这些途径,不断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精髓,打开西方了解神秘东方的窗口,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步伐。

传统文化认同艰难。在封建社会走向消亡以后,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摒弃旧制度旧思想,传统文化相对经历了被完全批判、被平反、被边缘化的过程。西方的文化快餐已经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改变了生活方式和观念。“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着淡出我们视界的趋势,经典文化受到挤压和排斥;影视、通俗小说报刊、卡拉OK、MTV等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快餐文化’的盛行;好莱坞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图书出版受到话语权利和市场经济的制约越来越带有商业化的特征等等。”④诸如此类的种种现象,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给人难懂难学落伍的印象。

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征服过程,需要正确地引导,实现其迅速发展可以通过多方面多途径来解决。传统文化从边缘化走向现代化这条艰苦之路过程中,必须得到受众内心的广泛认同才能促成传统文化走出去,这也是民族自信的一个构建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传统文化认同艰难的转型困境。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前提,必须在此基础上去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实现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途径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费孝通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⑤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我们受之于历代祖先的中华文化,民族自信要建立在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只有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底蕴的民族才有可能自信起来。其次文化自觉中的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一定要占有自主权,不能被迫按照西方的模式和要求来进行改革,那样就失去了国际话语权,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必然也会被别人所表达。 

文化自觉也是发掘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前提条件,为其加大实现的可能性,文化自觉需要的并不是简单地重拾传统文化,更应该对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或者有害于文化建设的部分进行扬弃。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说的文化自觉并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认识,更应该对西方文化采取文化自觉,这是未来一种大趋势,必须结合西方文化的优越来创新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不可否认中国距离西方的科技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但盲目崇拜和学习都不是一种好的消除自卑心理的手段。民族自信的构建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群体凝聚力,是中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一股底气,必须作为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指标考虑其中。建国立本之际,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来展开,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重拾自信更好地为现代化事业贡献文化力量。

文化传播机制的完善。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在大和谐背景下发达国家进行军事战争活动不仅消耗了本国的资源而且也败坏了自己的形象,为此他们便转向文化领域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另一方面,在竞争角逐中经济的比拼已经不能彻底征服弱小国家,他们转而向文化软实力投入更多的力量。由此看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只等着别人来发现,还需要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利用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向全世界展现东方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

传统文化走出去必须完善文化传播机制,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需要对文化进行适度的宣传才会被更多的人所知晓。这里说的文化传播机制的完善并不仅仅是对外的传播,也包含国内的传播与弘扬,因为本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是推动文化转型的一股力量。文化传播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突破传统拥有了新的媒介,增大传播范围和效果,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传播机制的创新。在国际社会上如果不主动表达自己就必然被别人所表达,完善文化传播机制是中国外交的必要选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把传统文化能为现代所服务的精髓进行提取和优化,打造文化品牌,这不仅仅加强了国际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和肯定,也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生机。

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产生于封建制度之中,也在封建社会繁荣并被统治者极度推崇过,延续几千年依旧地位稳固,必有其可借鉴之处,虽然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时期有所弱化,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和许多制度化、规范化的东西盘根错节、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此形成的文化网络仍然在很多情况下维系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⑥,传统文化也在支撑着社会文化体系,凝聚着社会的向心力,在新的时代必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做好文化继承发扬工作。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更好地守护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传统与现代文化确实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发掘其现代价值才能缩小其差距,加快完成现代化转型。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创造商业价值,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带来了人的流动,给中国经济市场带来了新的投资者和消费群体,给经济带来了新的生机。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应在这些国家所进行的争取自由的斗争的中心地带占有自己的位置”⑦,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必将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国争取自由公正的国际地位做出贡献。

传播主体的现代化培育。培育现代化的传播主体,是与马克思关于人类全面发展的思想相契合的,如果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层次,那么必然会成为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最强阻力。著名的“英格尔斯效应”也印证了这样的观点,就算是再先进的生产工具如果交给还停留在传统思想的人身上就不会起到作用,“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⑧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带来了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也激发了国民冲破传统约束,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经由群体文化向个人文化的转型,就是要个人为寻求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当今社会也要求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但是不以牺牲个人的价值为前提,让一小部分人先发达起来带动落后的群体,只有人民真正自由民主富裕了,整个国家才能真正地富强起来。

传统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假说是这样表述的:任何社会行动背后都需要有无形的社会精神的支撑。而在传统文化走出去这项大事业中同样也需要社会各阶层的齐心协力,只有中国人民自己真正认同的文化才有可能打动世界。

总结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交流活动都不一样,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主动走出去才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一席之位。在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很有必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来构建中国的形象,只要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国情,坚持我们既定的原则,就会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步伐,从而彰显传统文化价值。

(作者分别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注释】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页。

②崔婷:《全球化与当代中国跨文化交流》,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

③吴佳勋,李新华:《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17页。

④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4页。

⑤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

⑥孙兰英:《文化共存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4页。

⑦[法]弗朗兹·法农:《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纽约:格鲁弗出版社,1968年,第188页。

⑧[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成都:四川出版社,1985年,第3页。

责编/王坤娜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转型期   传统文化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