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主要源于中外不同国家的政治与文化差异。国家形象的传播或建构基本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即在不同的文化之间,通过相关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最终实现对特定国家形象的建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上的差异,如对个人与国家、民主与集权、公平与效益、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政治与专业等关系的不同认知,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障碍,增加了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误解、曲解的可能性,从而直接影响到不同文化环境下传媒及社会大众对同样事情、同一过程完全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对外传播、建构国家形象的时候,一定要从跨文化的视角进行,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同时逐步消融不同文化间的壁垒,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
基于此,我想就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提出几条建议:
第一,推进改革与加强对外传播并重,“整容”与“化妆”兼顾。国家形象的改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推进国家的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了,政治文明进步了,人民的素质提高了,必然会投射到国内外公众的认识层面。所以改革和发展是根本,没有改革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对外传播就失去了依托。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充其量只是起到“化妆”的作用。基础条件好了,“化妆”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基础条件太差,再高明的“化妆师”也难有作为。要改变基础条件,只有依靠“整容”,对于国家而言,“整容”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带来基础性的、实质性的变化,这远比“化妆”重要得多。因此,加强对外传播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但是绝对不能把国家形象的建构完全寄托于对外传播。
第二,拓宽国家形象传播渠道。国家形象建构不能仅依赖于官方的主流媒介,非主流媒体、非专业性的媒体、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旅游、体育比赛、影视剧等,都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有效的整合传播。过去我们对外传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过于依赖官方主导的新闻传播媒介。殊不知,在欧美主要国家,长期的民主传统,形成了民众对于官方质疑、批判的精神氛围,对于官方媒体,就连自己国家的、有官方背景的媒体,也抱有本能的不信任感。所以我们在改进主流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同时,要大力拓展国家形象建构的渠道,要充分利用非专业性媒体、孔子学院等,强化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目标国家公众心理不设防的地方实现传播的突破。
第三,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民形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民族之间的杂居越来越普遍,跨境商贸、旅游、求学等更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国民成为国家的名片。对于中国而言,近30年崛起的速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留学生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各地,中国产品无处不在,吸引中国的投资更是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首要政策。另外,富有魅力的中华文化,独特的中国模式,产生出越来越强大的磁吸效应,留学中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在这个背景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普通中国人都在扮演着国家形象代言人的角色。中国公民在国内公共场所的言行举止,在国外留学、旅游、购物的行为,都会在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国家的形象。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媒体报道中国民众的不文明行为,实在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匹配。
第四,尊重专业,努力提升对外传播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专业对话。置身于全球化的洪流之中,作为增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传播工作者,要积极适应传播技术的变化,主动接轨新闻传播领域的国际常规,尊重传播规律,在传播事务中表现出杰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从而打造中国对外传播的公信力。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必须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拓展对外传播的渠道,统筹兼顾,秉持系统思维和专业精神,革新对外传播的理念,完善对外传播的实践,与此同时,还要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民形象。只有这样,才可能出现我们期待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