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件恶意串通的虚假诉讼债务纠纷案开始“运作”:王建向王萍打了37万元的借款欠条。到期后,王萍向法院起诉王建,经法院调解,最终用以“物”抵“债”的方式,将这一房产又抵给了王萍,并出具民事调解书。房管部门根据法院的民事调解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为王萍办理了房产证。就这样,王萍通过一次“虚假诉讼”,使这座“违法房产”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取得了合法身份证明。
鉴于这种情况,该院党组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场“虚假诉讼”专项整治活动,并将民行检察工作的重点定位在民事调解监督上。2012年7月初,该院再次出击,从房管部门入手,调取了2007年以来通过“司法确权”办理房产登记的120多起案件,并进行审查。
经过一个多月逐一甄别,宛城区检察院检察官从中发现有11起虚假诉讼案件。
虚假诉讼案件均被纠正
“虚假诉讼为什么会想到‘搭车’民事调解呢?”该院党组成员周伯科解释说,“民事调解是不需经过开庭审理的快捷程序,只要债务方对债务数额、还款方式等没有异议,民事调解书经双方签字确认后即生效,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周伯科分析说,一些当事人为逃避应缴税费或者相关部门监管,与他人恶意串通虚设债权债务,再向法院起诉并申请调解,目的是使不法行为“合法化”。
该院民行科检察官通过类案分析,发现这11起案件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大都采用“姐姐起诉兄弟”、“亲戚之间互相起诉”等虚假诉讼。鉴于此类案件调查取证难、案件改判难、社会关注率高、查办起来涉及部门较多,民行科将情况向该院领导作了专题汇报。
案件引起该院党组高度重视,该院检察长冯景合指示迅速启动案件线索“双向”移送反馈机制,对一些可能涉及非法经营、偷税漏税等犯罪线索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与市区纪检监察部门配合,建立违纪违法行为调查与自侦部门初查衔接制度。
在调查过程中,该院紧紧围绕建房者恶意串通他人所写的“借款条”的真实性,从资金来源、用途等方面入手,同时借助鉴定等技术手段,为核实借条的真实性打下了基础。
办案中,检察官李辉和同事们首先采取以证促“供”、迂回战术,迫使案件当事人如实提供证言。在审查张某、肖某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经过分析和观察,她发现肖某比较老练,而张某比较老实,且其只是为肖某帮忙的,与案件关系不大。于是就选择张某作为突破口,开展心理攻势,告知其利害关系。没过几天,张某的心理防线被击溃,主动交代说“我是受肖某之托而虚构债务,拿那栋小产权房来抵‘债’,骗取了法院调解确权。”接着,她再次找到肖某,在事实面前,肖某也只好承认,从而使案件得以告破。
2013年5月,市检察院将该批案件的抗诉书送达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3年12月,经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开庭审理,查处的11起案件得到全面纠正,所有调解书依法予以撤销。
□本报记者王斌
□本报通讯员汪宇堂陈太白
制图/李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