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2013国企十大舆论危机点评:全媒体时代的危机管理之道(3)

央企对外传播的八大“盲区”

为什么央企对外传播吃力不讨好?

社会化媒体时代,舆论监督、舆论问企已成为当今央企不得不面对的一种舆论常态。目前,我国央企的整体舆论形态存在两个“不对称”。一是央企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很大,但老百姓对其认可度很低;二是央企的经济实力很强,但舆论话语权很弱,一直处于公共舆论的“风口浪尖”。

央企陷入今天的舆论困局,原因是多方面的。纵观整个央企的外宣工作,仍然延续着1.0时代的央企外宣体系:以我为主、单向发布的传播形态,以常规工作信息和正面成就信息为主的传播内容,以党报党刊党台为主的传播通路,以党和政府以及“抽象的公众”为主的传播受众。从央企对外沟通理念、对外传播方式看,主要存在八大“盲区”。

价值传递错位化

一些央企对外传播时更多从企业角度强行向外传输企业价值,常站在企业价值领地而非社会价值高地上,企业传统价值观难以让社会公众理解,与社会公众有隔阂,很难形成价值共鸣。社会公众更期望看到真实的、立体的、人格化的、有担当的央企形象,而非千篇一律的“高大全”。由于这种价值传递的错位,央企信息传播和社会公众认知之间总是存在种种“断层”,以致误解、误读常常发生。

要改变这种“窘况”,央企在进行对外价值传递时,首先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构建“向上”和“向下”双重价值传播体系。

“向下”即嵌入公众的社会生活,影响和引领生活方式。比如化石能源企业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改善和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但企业在传播时往往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提炼和深度挖掘,公众听不见,看不见,也感受不到。“向上”即融入公共精神和社会历史进程。央企是多种责任的天然承担者和担当者。在传递央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企业责任的同时,更要注重扩大传播央企作为“企业公民”应有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重点关注社会公众对央企的期待和预期是什么,并把这种期待和预期作为推进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原动力。

内宣信息外宣化

从web1.0时代进入web2.0时代,舆论传播主体和方式呈现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官方传播转向民间传播,从组织传播转向个人传播,从政治传播转向社会传播,从精英传播转向民众传播,从分众传播转向大众传播,从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在这种新趋势下,公众接受信息的主动性、选择性、参与性大大增强,央企对外信息披露再也不能仅仅扮演单向发布的角色,应努力构建与公众之间双向交互、平等均衡的“新型对话模式”。

但现实中,央企对外传播的信息内容,仍然沿袭过去的手法和方向,常常出现“内宣信息外宣化”。很多时候,企业并不关注“谁在听我说”,信息发布更像是完成一个既定任务,往往将企业内部交流的信息一股脑儿地向外推送,很少考虑这些信息是否是公众最想知道的,或者这些信息是否需增加解释性说明才能更好地被传递。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接收者的回馈态度常常被忽略,企业的信息传播变成“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正面传播负面化

在我国,央企在不同的舆论场呈现出不同的企业形象。在官方舆论场,央企的形象可以这么来形容: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梁柱”。但在民间舆论场中,央企的形象往往被归结为“垄断”、“高薪”、“低效”、“腐败”等词语。而在境外舆论场,央企是“代表中国的”、“有实力的”、“讲信誉的”。

上一页 1 23456...11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