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2013国企十大舆论危机点评:全媒体时代的危机管理之道(7)

相反,如果企业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反应,则会最快表明企业姿态,化解公众不满情绪,进而获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而且危机初期的化解成本较低。当然企业迅速的反应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切不可没有调查就胡乱传递,否则只会为危机添乱。

“速度在国企的危机公关中最为缺乏,有些领导人对于舆论危机的非专业认识一般是‘越说越乱’或者‘不理它自然消失’,容易丧失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姜晓峰认为,国企一定要树立24小时黄金期内回应问题的意识。

原则三:让第三方权威机构说话

深陷危机时,尤其是企业自身没有问题的时候,企业往往急于反驳,急于澄清事实,甚至有些会因满腔怒火而与媒体、受众和政府打口水仗,结果即使是弄清楚了事实真相也失去了公众对其的好感,更容易导致事件扩大化。事实上,对于外界而言,当事人的辩解都有罔顾真相的嫌疑。这个时候,最有利的办法就是让没有利益关联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发声,消除外界疑虑。

但是,在外界看来,因为国企与政府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和利益趋同性,容易让大众以为有互相通气的嫌疑,因此选择政府出来说话要格外谨慎,视具体事件而定,否则会使情况更加复杂。姜晓峰表示,在海外拓展的央企也容易遇到这一窘况。“在西方,对中国国企的认知就是政府,然后才是企业。”

原则四:上下团结一致对外

当危机发生后,企业应该明确谁来说、如何说。内部应确定一个发言人,让企业统一口径统一行动,以一个声音对外说话。企业多个声音、多种口径对外,往往会失控、失序,甚至自相矛盾,加重公众疑惑,使问题复杂化。这一点在中铁建天价招待费风波上体现无遗。

在危机中,员工不应是危机的旁观者,而应该是危机参与者。因此,企业应该保持同员工的良好沟通,让全体员工享有知情权,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赢得全体员工的协力支持。如果企业得不到内部员工的大力支持,甚至祸起萧墙,自乱阵脚,企业是很难渡过难关的。中储棉大火中,一工作人员称火灾是雷雨天雷击所致,就引发了舆论的质疑。

原则五:善用社会化媒体,化危为机

随着微博等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社会化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媒体,人人都变成了新闻发言人,都有事件传播能力和舆论影响力,企业不再能像过去那样控制信息。

虽然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扩大了危机的波及范围,使其蔓延速度提升了若干倍,但也给了品牌快速回应和弱化危机影响的机会。品牌能否抓住时机,有效应用社会化媒体最为关键。这一点对于传统国企尤为重要。因此,国企要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改变刻板印象,融入社会媒体中,运用视频、声音、动漫等各种方式倾听消费者,建立与大V等意见领袖的互动和关系,把握与每个利益相关者直接沟通的机会,充分表达自身立场,善用回应时机,积极回应大众关注的问题,在化解危机的同时,提高品牌的魅力值。当然,在网络中,国企要用真诚和技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引导舆论,慎用网络水军,不然容易陷入被动。

上一页 1... 56789...11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