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国情调研 > 正文

以制度创新推动高质量的城镇化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无疑,城镇化已成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城镇化的实践过程必将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关系中国的未来走向。因此,把握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努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具有战略意义。

城镇化应“量”与“质”并重

城镇化的本质是把农民变为市民。在三四十年内将总数多达几亿的农村人口转变为现代市民,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宏伟事业。城镇化这一现实生活中重大要素的变革过程主要体现为“量”和“质”两方面。所谓“量”,就是指城镇化的水平,城镇化达到的数量。而“质”指的则是城镇化进行状态的内在质地,显示的是一定城镇化水平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从理想化的角度考虑,我们应当追求质量较高、速度较快的城镇化。高质量的城镇化具有以下特征:农村人口能够顺利融入城市,即大多数农民能顺利成为具有现代特质的新型市民;农村人口的转移与农业现代化的提高程度大致相吻合,而不至于出现因大量农村人口外流造成农业萎缩、乡村凋敝;农村人口向城镇移动而造就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形成结构有序、功能互补的新型格局;农村人口的输入与城市质量的提高相一致,城市不至于因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而出现众多社会问题。

我国的城镇化造就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从数量上来看,两亿多农民工大大提高了城镇化程度,但从质上看,农民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他们的城镇化只完成了一半,提高这部分人的城镇化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同时,不少地方将几千万失地农民统计为“城镇人口”以提高城镇化的“量”,但若以城镇化的“质”来衡量,失地农民在融入城市等方面根本无法与市民相提并论。如果我们的城镇化都按照使农民失去土地的模式来展开,那城镇化将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斯昕]
标签: 高质量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