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我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目前的区域比较优势仍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上,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外部先进产业的移入,为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创造了机会,使移入区产业结构中拥有先进技术的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增加,区域产业结构体现出高级化的趋势,有助于移入区新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形成,从而推动产业比较优势的转移升级为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并使我国向其他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进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我国在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随着先进产业的移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技术转移、技术扩散和技术创造三种方式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使原有产业发生“升级转型”运动,促使整个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首先,使我国产业移入区企业在技术上长期受制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向移入区转移的技术往往是已经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其拥有的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技术。此外,一些跨国公司具有把产业移入区视为其生产或销售地的倾向,在加强移入区产业研发能力方面缺乏积极性,控制“所有权优势”,阻碍子公司企业技术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和溢出,不利于移入区企业吸收、改进技术或者进行自主创新,与产业移出国在技术上保持级差。其次,在市场结构调整方面不利于发展本国民族工业。由于跨国公司偏好进入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并且产业移入区的企业往往落后于跨国公司,目前国际投资的主要投资方式——跨国并购有可能导致产业移入国企业大面积退出市场竞争,并进而出现跨国公司垄断市场取代以往的行政垄断、地区垄断的局面,这不利于我国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容易与发达国家在产业上出现级差。最后,伴随国际产业转移,一些跨国公司为了母国利益,把一些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移入国,导致移入国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
顺应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在相对落后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利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外,加快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坚持对外开放方针,引进先进产业的同时保证移入产业与地区原有产业的平等地位,维护合法、公平竞争。
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引进产业的层次有所选择。高度关注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承接适宜我国发展的产业移入,使其发挥最大正面效应,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型。
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提升我国地区产业竞争力。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日益高度化,产业转移和承接难度也在加大。产业转移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实质是产业创新,因此应不断提高我国的技术消化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创造”比较优势,更好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顺利完成产业的移入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