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英国首相卡梅伦第二次访华成行,中英关系再度步入正轨。当今英国越来越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对中国崛起持积极态度,对华关系更着眼于经贸关系,注重互补性利益的互动,注重结合中国最新改革和未来变化。英国这一系列对华政策的背后是英国外交战略的调整,而要探究英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需要考察历史和政治传统、国际格局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内政和政党政治等因素。今后十年,中英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但也不能忽视干扰两国关系的偶发因素。
【关键词】英国 对华政策 外交战略 现实主义 经贸关系
【中图分类号】D75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末,英国现任首相戴维·卡梅伦访华,陪同人员有6位内阁大臣、121家企业和100多位商界领导人。这是卡梅伦任内三年第二次访华,也是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次到访。2012年卡梅伦也曾有访华计划,但因其接见达赖而被取消。卡梅伦的访问被视为中英外交关系“冰冻期”的融冰之旅。
此次访问前两个月,多位英国政府高官和金融界人士先期访华,包括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爱德华·戴维(Edward Davey)、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和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交通大臣帕特里克·麦克洛克林(Patrick Mcloughlin)。从卡梅伦访华的陪同人员安排来看,英国对外交政策中的经济和贸易因素的重视程度十足。英国《金融时报》称之为“招揽生意”。卡梅伦访华前夕,亦有一些热身活动,包括参观伦敦的中国国画展,开设新浪微博个人帐号,在其访谈中他谈到,此行目的是确保英中两国保持友好和紧密的联系,并建立两国间更有力的联系,包括商贸双赢关系。
2010年卡梅伦的访华团曾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包括4位内阁大臣、50位商界领导人,领域涵盖金融、绿色低碳、能源、教育等;而2013年的访华团人数又创新高,此次贸易代表团成为新的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从商业到科技,从文化到环境,从大型企业到中小企业,不一而足。访华3天,英方签署了价值56亿英镑的协议,包括捷豹路虎的45亿英镑出口合同,创造了1500个工作岗位,满载而归。卡梅伦在到达北京后宣布英国将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将利用其政治影响推动中国与欧盟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真正落实“最有力的支持者”的承诺。
审视初露端倪的卡梅伦对华政策及近十几年的中英关系发展规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在英国外交格局中地位不断上升,这不仅延续了其传统外交政策中实用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而且更加凸显出经济和贸易的重要作用。
英国对华政策的特点
20世纪以来,中英两国经历了“从陌生到了解、从敌对到友好、从不平等到平等、从竞争到合作的整体上升曲线。这条曲线时有起伏,常有波折,但这并没有改变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总体趋势”。①1950年,英国承认新中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1954年,中英两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升级为大使级。1997年,中英顺利实现香港政权的交接。1998年,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访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4年,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为重要的是,2008年英国明确宣布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足以显示英国对中国的尊重。2009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密利班德(David Miliband)在《英国与中国:交往的框架》的政策白皮书中,将中国列为英国未来外交的“重大优先事项”。可以说,工党执政的十几年是中英关系最好的历史时期。
2010年,保守党卡梅伦政府接替工党政府后依然坚持中国在英外交战略格局中的首要地位这一基本战略,但为满足某些利益集团的压力需求,卡梅伦一度会见达赖,致使中英关系停滞不前。遭受这一事件严重后果后,卡梅伦及时加以修补,使双边关系重新走向正轨;其对华政策也可从中略见一斑。
首先,越来越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在传统外交战略中,英国始终把英美特殊关系作为突出选项。随着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中英之间的主要矛盾业已解决,双边关系逐渐热络起来,先后从战略伙伴关系上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和完善了包括两国总理年度会晤、经济财金对话、战略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等在内的各项机制,双方在全球性问题上密切沟通和合作。卡梅伦政府更为重视与新兴国家尤其是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任内三年越来越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卡梅伦当选首相后,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卡梅伦通电话,卡梅伦强调“英国将奉行积极的对华政策,愿同中国保持高层交往,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推动中英关系继续向前发展”。②卡梅伦上任半年内就访问了中国,之后短短三年内(实际上原计划是两年内)访问中国两次,多名政府要员和重要商界领导人陪同,凸显中国在英国对外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次,对中国崛起持积极态度,认为是机遇而非威胁。英国将中国视为重要的合作者而非竞争者,抓住中国崛起的机遇谋求自身经济利益。实际上,从布莱尔的工党政府开始,英国就把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看作挑战中的机遇。2008年,前首相戈登朗在接受英国独立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对华关系将成为英国“繁荣的源泉”。2010年10月,卡梅伦第一次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提出“把中国作为一个重要伙伴,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环球视线》的采访时,卡梅伦表示:“中国的崛起是非常惊人的。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威胁,我想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应该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一个机会,一个让世界发展的机会,一个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就是同中国合作,共同解决一些问题的机会。”③2013年访华期间,卡梅伦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再次表示,“中国的崛起明显是一种机遇而不是威胁”,英中两国有着非常大的合作空间,且两国的伙伴关系可以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回到英国之后,卡梅伦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表示英国赢得全球竞争需要与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合作:“我们正身处全球竞争中,我希望英国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如果我们发挥全部的力量并与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些国家——中国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建立关系,那么我们就能取得成功。”④英国对中国的这种认知,极大地不同于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威胁的一些西方国家。
第三,对华关系更着眼于经贸关系。客观地讲,尽管中英关系是一种全面性的关系,但是经贸关系在其中占主要地位,近年来中英关系的互动大部分都集中于贸易和投资两项。2010年3月,工党政府外交大臣曾就两国经贸关系表示,面对中国经济8%的增长率,英国的许多企业都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增长市场,深陷金融危机的卡梅伦政府同样不会忽视如此庞大的市场。卡梅伦的两次访华都带领了最大规模的代表团,代表团成员有很多商界领导人,访华具体行程多是为推动合作项目的签署、为落地中国的英国企业站台,或是进一步促成经济合作谈判的顺利开展、中国企业在英投资领域的开拓、英国企业在中投资的顺利对接,这两次的目的都是加强中英之间的经贸合作。
在贸易方面,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英国需要通过与经济大国中国的经贸合作以更快地摆脱困境。2009年11月,尚处于在野地位的保守党就专门成立议会“保守党中国小组”,以加强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联系。2013年10月,在保守党会议的演讲中,卡梅伦提到“中国”两次,其中第二次就是在论证任内英国经济的好转时,提到“出口中国的贸易量提高”。⑤在2013年访华行程中,卡梅伦积极扮演起“首席推销员”的角色,为英国公司和英国产品进入中国寻找渠道、推广市场。例如,卡梅伦主动要求会见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就如何通过互联网渠道扩大中英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尤其是推动英国的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电商平台发展)进行沟通;阿里巴巴还在卡梅伦的引见下与英国投资贸易总署签署了备忘录。自2007年起,中国一直是英国最大的出口国,而英国是欧盟中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在投资方面,过去的18个月中,中国对英国的投资总额超过之前30年的总和,2012年中国企业在英投资并购金额达89亿多美元,接近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的12.5%。英国成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目的地国。一方面,中国投资涵盖英国的诸多行业:从工业如汽车制造业到房地产,从基础设施建设如英国高铁项目到民生建设如泰晤士水务公司,从希思罗机场到核电站,都有中国的投资。来自中国的大量资金投入,对英国的经济复苏起到强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不仅是在经济恢复上,英国还借助中国资本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参与经济危机洗牌后的全球经济竞争。2013年,中国的吉利集团收购伦敦出租车公司,挽救了濒临破产的伦敦出租车公司,恢复了其在英国本土的生产工厂,提升了当地的就业率;下一步,伦敦出租车公司将在中国资本的助力下进军全球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与中国的投资合作关系的互信在迅速加强,英国的核电站项目向中国资本开放,并允许中方掌握相当份额的股权,如中国广核集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原则上将持有英国萨默塞特郡的欣克利角核电项目的30%到40%股权,而且中国公司还将被允许在英国本土建设和运营核反应堆。广受关注的欣克利角核电项目无疑是中国核电产业“走出去”的里程碑:一方面,这是中国核电业首次投资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核电业第一次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海外投资,与此前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援建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⑥
第四,注重互补性利益的互动。卡梅伦政府对华着力推动的是英国的专长领域,与中国的利益需求形成互补,从而促进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合作。具体来说,中国目前是制造业大国,而英国在金融方面具有全球性的优势;伦敦是世界货币交易中心,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需要选择适合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2013年10月,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访华,谈判成功,伦敦拿下800亿人民币额度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目前,中国批准的共计1800亿元人民币中伦敦就占了800亿,成为大中华区之外第一个、继香港之后的第二个地区,由此巩固并提升伦敦作为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蓬勃发展也有助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除了互补性利益外,中英双方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有着不同于美欧的经济利益诉求,其核心表现是:两国都支持开放自由贸易政策,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2013年访华期间,卡梅伦在与李克强总理会晤时表示,英国支持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会利用政治影响推动中国与欧盟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希望英方继续坚持反对保护主义的立场,坚持市场透明开放。⑦目前,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可见的未来遇到的贸易摩擦可能加大,碰到的贸易壁垒可能更多,美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也更趋向于制造中国商品输出的障碍,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的重要大国,英国支持中国的自由贸易立场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英国还寻求未来参与中国开拓非洲市场的可能。伦敦金融城市长、复兴投资组织主席白尔雅(Michael Bear)亦表示,中国的足迹已经遍布非洲,在基建上非常有实力,能够提供融资,而英国则积累了几个世纪的工程和创意设计,两者合作能为非洲创造最有利的条件。⑧在卡梅伦2013年访华期间的中英工商峰会中,中英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合作论坛的讨论是最为热烈的,而且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
第五,注重结合中国最新的改革和未来的变化。卡梅伦是首位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访华的西方国家首脑,充分注意到了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的对于英国而言的利好消息。习近平在会见卡梅伦时指出,“我们正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总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英国以服务业特别是以金融服务业见长,也在大力推行改革,欢迎外来投资。双方加强合作正当其时。希望英方在对华合作上更加积极开放,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卡梅伦也表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宏图,令人刮目相看。相信中国一定能实现既定目标。中国扩大内需,对英国是巨大商机。英方欢迎中国投资英国基础设施建设、核电等领域”。⑨
中国的深化改革将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包括资本自由化和内需的扩大。英国尤其注意到了中国今后城镇化、社会老龄化、西部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广阔市场前景。因此,在2013年访华期间,卡梅伦还前往成都访问,表示中国西部将会迎来经济崛起,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访问加强中英双边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交流,创造中英投资就业机会。针对未来中国老龄化社会可能出现的大量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英国政府推动英国的医疗服务企业进军中国的医疗市场和养老产业。卡梅伦在访华期间与中方签订了1.2亿英镑的中英一揽子医疗保健协议,例如英国的医疗企业斯诺非公司(Sinophi)将与江苏省最大的医院之一——淮安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合资企业和合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