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外交战略调整及其原因
英国及卡梅伦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背后,是英国对于自身国际地位的定位在中国身上的集中体现。应该把英国对华政策变化放在英国整个外交战略调整的大框架中来理解,它既是英国外交政策务实性与实用性的体现与延续,又是历届英国政府对国际政治现实反思的结果。
2003年,布莱尔政府追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此举不仅没有达到维护本国利益之目的,反而由于“参加伊拉克战争一事损害了英国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信誉”。⑩随后,英国左右政党都开始对英美特殊关系进行反思。2010年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组阁之后,联合政府发布了一份纲领性的政策文件。结合之后三年的外交实践,卡梅伦联合政府的外交战略有几方面调整。
首先,既要坚持英美特殊关系,又不能盲从美国的外交政策。对美关系是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重心,但如何拿捏和把握分寸一直在考验着英国政府。布莱尔政府紧跟美国导致英国声誉与利益共损,布朗接替布莱尔任首相后开始纠偏。保守党—自民党上台后则进一步深刻反思,认为前任工党政府在过去十几年间对美国盲目跟从,丧失了英国外交自身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影响美国来发挥英国影响力的努力实际上并未取得成功,因此,本届政府在前述纲领性政策文件中表示与美国“保持牢固、紧密和坦诚的关系”,11 对美政策部分只有这句话。此外,外交大臣黑格还强调英国作为美国的盟友,要在必要的时候表达坦率的意见。12
第二,重视发展与新兴国家的关系。现任外交大臣黑格在英国皇家三军防务与安全研究所阐述保守党外交政策框架时,就谈过英国需实行具有本国特色的外交政策,除了欧洲和美国之外,英国需增强和加深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和友谊。13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洛宾·尼布利特(Robin Niblett)亦在《量力而行:反思英国在变化世界中的角色》一文中指出,英国需在更趋多样化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持续扩大合作伙伴网络,加深与合作伙伴的双边关系。14 其中,中国就是英国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第三,对不同方面的外交关系进行剥离,对传统盟友保持安全合作和支持,与新兴大国维持经济合作,但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借助后者逐渐增强的政治力量。英国在政治领域依然与传统盟友保持合作。外交大臣黑格一上任就前往美国与国务卿希拉里会面,并表示“美国毫无疑问是英国最重要的盟友,两国在军事、外交、情报和安全等领域都密切合作”。15 就在卡梅伦访华之时,英国国防大臣则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力挺日本。2013年12月2日,英国国防大臣访问日本,表示支持日本对中国划定防空识别区的立场。在传统盟友之外,英国与新兴国家这些“新朋友”的关系大都限于解决英国的燃眉之急——经济问题。除了与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合作之外,英国还推动与印度、土耳其等国的经贸往来。卡梅伦在2013年2月率领庞大代表团访问印度,表示希望与印度建立“特殊关系”,重点也在推动经贸合作;同时,也于2010年7月访问土耳其,希望积极发展经贸关系,支持土耳其加入欧盟。
第四,扮演平衡与中介角色。英国开始改变自身定位,试图以更为独立的能动性发挥平衡作用和中间力量。英国希望扮演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中国与美国之间、中国与欧盟之间、土耳其和西巴尔干岛之间等双边关系中的中间角色:对中国承诺要做“在西方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推动中国与欧盟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对土耳其、西巴尔干半岛承诺要支持它们加入欧盟;对印度承诺要建立“特殊关系”,而“特殊关系”一词此前只用于英美关系。
英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需要从历史和政治传统、国际格局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内政和政党政治等因素来考察。
作为曾经的霸权国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丰富而深厚的国际战略经验和传统。从政治和历史传统来看,英国历来奉行现实主义,从自身利益出发。具体表现为审时度势,根据国际时局和国内外形势的需要调整外交战略,努力使自己不处于过分被动、尴尬的境地,知所进退,更好地保住自己的利益。16 一言以蔽之,英国外交立足于现实,讲究务实性,追求利益目标。17 十九世纪帕麦斯顿勋爵有句世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恒和不变的。”这句名言精辟地反映出英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即从英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分清敌我的外交政策。因此,英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包括对华政策,都是从英国的利益出发来制定和调整的。
考察当下符合英国利益的外交政策,需从其国内外形势的现实出发,对英国的国际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这也有助于预判其最可能采取的、能够维护并促进英国利益的外交政策。从英国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来看,国外形势的变化是国际格局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变化是经济危机的影响。
从国外形势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受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对美国、欧洲乃至全球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使美国遭受巨大的经济打击,加上之前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对美国国力的消耗,以及美国推行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民主”的祛魅,使得美国一超独霸的地位受到很大削弱。接下来的欧洲债务危机则使另一个国际政治主要行为体——欧盟深陷经济泥潭,欧盟的前途命运再次不甚明朗,“疑欧论”和“脱欧论”甚嚣尘上。在美国和欧洲经济备受负面影响的同时,中国等新兴国家继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已是12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76个。仅五年时间,中国便超过美国成为众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其中包括韩国、澳大利亚等美国的盟国。最新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中国已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18 国际战略格局从冷战结束时的“一超独霸、多强并立”向“一超主导、多强制衡”转变,19 甚或是向中美两极化转变。因此,在国际政治秩序变革中,英国需要重新定位其国际角色,否则其国家地位、实力及其对世界事务的影响都将产生极大衰落。
除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外,从英国的国内形势来看,在现状和未来两个方面都问题重重。卡梅伦政府上台后,英国面临诸多经济问题:经济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GDP增长缓慢,复苏速度不容乐观;财政赤字高企;通胀率处于高位;英镑受金融危机影响,在汇市加速暴跌。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英国需要与经济快速发展、内需市场庞大、有资本输出需求的新兴国家合作。放眼未来,英国在今后几年内仍会经济吃紧,依然需要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保持经济合作。2014年1月初,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称2014年对于英国经济而言将是痛苦的一年。英国在过去的一年里财政赤字占GDP的5.2%,虽然本届政府3年来节衣缩食,财政赤字减少了1/3,失业率下降,但是依然存在借贷庞大、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对欧盟成员国贸易逆差继续增大等问题,债台高筑的英国“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隐藏着更大、更深层次的问题”。20
从内政和政党政治来看,2010年5月英国大选中出现了“悬置议会”。作为传统的两党制国家,“悬置议会”在英国历史上是少见的,之前只在1974年和1929年出现过,且持续时间不长。2010年的悬置议会具体表现为,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战胜布朗领导的工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然而保守党、工党、自民党三大主要政党没有一个能够以绝对多数组阁。经过紧张谈判,最终保守党与自民党组建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担任首相,自民党领袖尼克·克莱格担任副首相。英国由此进入保守党和自民党联合执政的时代。
就政党的立场和主张来看,联合执政的两党在外交政策上有同有异,而联合政府的外交政策自然也就与此紧密相连。由于在该届政府中两党实力悬殊,因此力量强大的保守党将占据主导地位。但又由于是悬置政府,联合政府中的小党变得举足轻重,一旦两党在任何方面产生难以协调的分歧,小党将退出联合政府,政府就失去了议会下院的多数支持而不得不解散,21 因此保守党亦需考虑自民党的意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英国的外交政策是两党妥协的产物,其纲领、战略、政策、决策模式都是两党商定的结果;另一方面,外交政策将更多体现保守党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