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既是诸多革命的发源地,又是保守主义的故乡。对这一“反常”现象的跟踪分析,凸显出英国政治结构的双重内核。保守主义作为英国政治运作中的一种制衡机制,最突出的作用体现在:通过批判、改良,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一方面,保守主义致力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并把变革产生的一些积极内容在制度层面上予以巩固;另一方面,保守主义避免因剧烈的变革导致社会的无序和分裂,企图寻求合适的方式,避免社会运动走向极端。由此,“自由”和“秩序”构成一对范畴,一张一弛,宽猛相济,形成了英国独特的治国之道。对此进行剖析,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保守主义 革命 政治制衡
【中图分类号】K561 【文献标识码】A
在英国史研究领域,没有什么问题比看待保守主义表现出更多意见分歧的了。有的学者认为,保守主义集智慧、道德、传统、天性为一体,是“人类天性”的体现和英国发展的制胜法宝;在另外一些学者那里,保守主义意味着倒退、反动,它逆历史潮流而动,是“资产阶级”妥协性的表现。这就产生了问题:小问题是保守主义何以能够延续至今、未曾消亡,大问题是保守主义在英国政治发展中究竟起何作用,有无意义。
英国史中有许多问题,言人人殊,保守主义也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其中,有的是由于史料互相矛盾或对史料有不同看法引起的,有的是由于调查的范围不够开阔或调查针对的问题不够集中引起的。关于英国保守主义的意见分歧,多半是由于后者而不是前者。笔者试图探索保守主义在英国政治运作中的作用,并把它和英国革命、英国保守运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破旧立新的英国革命
英国重保守主义,但英国人也重革命。有人说,主导英国历史的是一种保守的、渐进的、延续性的发展,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同样,脱离剧烈的革命运动去谈保守,也无法弄清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常被人认为是保守思想家的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在《政府论》下篇中说,“人们普遍地遭受压迫和得不到公正待遇时,一有机会就会摆脱紧压在他们头上的沉重负担”,①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革命。英国能够从一个欧洲小国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强国,与其历史上发生的四场革命息息相关。
第一场革命是制度革命,发生在中世纪晚期。英国从蛮族王国中脱颖而出,最早具备了国家(state)的雏形:领土相对稳定,制度具有公权力性质,政府机构完善,拥有最后裁决权,得到民众认可。12至13世纪英国政府行政化加强,1450~1600年间又出现了政府由专业人士掌握的制度。这些,使英国有别于蛮族的王国(kingdom)和纯粹以疆域、领土来界定的country。state一词具有鲜明的政治含义,除指国家、政府外,还指政府体制和政府机构的发展。在中世纪,涌现出的是一个个体制落后的日耳曼小王国,奉行个人忠诚,政治上分散割据,削弱了国家体制。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中古欧洲的薄弱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却是最为“典型”的,中古的欧洲把一切疆域、制度、政治形式的边界都抹掉了,要想在这种基础上建立体制完备的国家,需要殚精竭虑。蛮族的王国为什么会走向衰败?而英国、法国为什么能够胜出?答案就在于国家体制的优劣上。与蛮族王国相比,后来居上的英国更加国家化、制度化、行政化、官僚化,这使它能够“优入圣域”,成为取代众多蛮族国家的新兴国家。这场革命使英国具备了国家的特征:主权、领土完整、政治统一、官僚制度、国家司法、国家税收制度等,这些特征也成为衡量欧洲早期国家的主要标准。
第二场是宗教革命,发生在英王亨利八世统治时期。宗教改革运动源于德国,但亨利以国君之尊,在全国倡导宗教革命,这在当时还是独一无二的。改革后的英国教会称英国圣公会,又称安立甘宗,简称为英国国教。国教的教义、组织形式和祈祷形式是通过国会颁布的法规规定的。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教皇无权支配英国国教,只有英国国王才是教会的最高首领。该法案还规定英国有决定自己教会教义、崇拜仪式、宣判异端和任命主教等神职的权力。1539年,国会又颁布《取缔分歧意见的六条信仰法案》(以下简称《六条信仰法案》),拒绝路德、加尔文教的教会形式,主张维护原有的圣礼和组织制度不变。同时,亨利八世又下令镇压亲罗马分子和宗教异议分子,并封闭了500多所天主教会的修道院,没收了其财产。宗教革命摆正了政府与教会的关系,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积累了向近代过渡的资本,不失为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第三场是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中期。在这场革命中,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资产阶级从此登堂入室,成为英国的执政者。
第四场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它增强了英国国力,建立了最早的工厂,解决了能源问题,发明了蒸汽机,促进了铁路交通,使英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从1780年到1800年,英国工业品产量翻了一番。从1801年到1851年,英国国民生产总值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3.5倍。英国的社会财富和国民收入大为提高。与此同时,国内人口也从1780年的900万迅速增加到1851年的2100万。②通过工业革命,英国后来居上,跻身于欧洲大国之列。正如历史学家们评论的那样:“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它是人类历史上的新事物,没有先例可依循,没有蓝图去实现。英国在这场革命中不仅要做工业技术的领路人,而且要成为新的社会关系和城市生活的先锋。1793年到1815年之间,英国与法国战事连绵,更加剧了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如果说法国为政治变革开辟了道路,那么,英国则是为经济发展铺路架桥,为此我们应该对它给予特别的关注。”③
对这四场革命的内容,假如没有作过研究,就无法把握英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也根本无从谈论英国的保守主义。
首先,在英国历史演进中,革命和改革是主要的推动力。英国是诸多革命的发源地,这使英国占尽先机。研究英国历史,需要对这些革命进行肯定。如果认为英国的发展一直是靠延续、改良形成的,那么则与上述事实相距甚远。在英国发生的上述革命影响深远,它们破旧立新,往往成为欧洲其他国家革命之原型。
其次,把革命运动引入对保守主义分析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保守主义往往发生在革命之后。这当然也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原因在于,革命引起了巨大变化,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同时也带来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宗教革命又带来了对非国教徒的迫害,产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危及社会稳定,因此,革命后往往滋生出保守和改良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