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生态观的文明重建之路(2)

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生态观显然比新古典生态观更加科学和深刻。对此,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奥康纳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生态危机的问题上,马克思谱系的理论要比自由主义及其他类型的主流经济思想更有发言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问题,面临着生态危机的重大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成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摆脱生态危机的重要举措,同样也是世界发展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的关系,不应当完全照搬西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新古典主义经济生态观所指导的经济社会发展,只会带来发展的更加不可持续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们应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生态观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第一,摒弃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提倡的“GDP崇拜思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因驱使下,从剥削劳动转向掠夺自然、破坏生态是资产阶级的必然选择,因此,从经济危机转向生态危机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反生态”生产方式的实质必然是掠夺自然、剥削自然的。因此,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扭转这种“反生态”的指导思想,即“GDP崇拜思想”。第二,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活动是有限的,人类社会必须与自然共同发展,不能独立于自然之外。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第三,理性地处理节约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进程中,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就显得极其重要。第四,鼓励生态和谐的技术观。当前世界逐渐恶化的生态危机之根源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们“控制自然”的观念。科学技术的运用应当与自然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社会发展的政策方向相结合。根据生态环境平衡与市场需求变化动态地进行分配。自然资源的分配与政策的制定也要重新开始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避免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使得全社会的生产都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第五,注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生态观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生态观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创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生态理论体系,为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提供理论支撑,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到来之际,中国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2&ZD057)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5页。

2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51页。

8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24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16~117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64页。

11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6~927页。

12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8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3页。

14 15 [德]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16 [德]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6页。

17 [德]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1页

18 [美]赫尔曼·戴利等:《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9页。

19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8页。

The Road to Reestablishing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Marxist View of Economic Ecology

Shao Yanmin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deteriorated in the course of human efforts to create material wealth, which causes serious threats and challenges facing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conflict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Western school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 ecology approached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using the price theory. But its theory is deficient and has difficulty finding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ath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ontrast, Marx and Engels' economic ecological view advocates the harmony and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Hence it is a truly scientific, correct economic ecological view benef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lso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n which China can seek a scientific path of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Marxism, neoclassical, economic ecological view,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邵彦敏,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新世纪人文社科优秀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著作有《农村土地制度: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与运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之路   马克思主义   生态   文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