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初衷是什么(3)

——煤矿工人话语权及主体性消逝的忧思

重塑国企工人的“穷人政治经济学”

在我们的走访中,遇到的工人都是勤劳、朴实而善良的,正是他们,为整个国家工业发展提供着最基本的劳动要素,然而,也正是他们,每个人都在矿难的巨大阴影下过着拮据而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工资低以及工伤与职业病的频发,曾经风光的国企煤炭工人,现在却沦落到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窘境。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爱护”劳动者,无疑应落实更行之有效的方式。

今天,我们国家巨大的贫富差异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国企的改革到底何去何从?是走向国家主义,还是走向自由市场主义,抑或,这两种主流方案都无法让工人真正走出窘境?

第一种主流观点是国家主义,这种观点的拥护者要么以制度经济学家自居,要么就是学院派马克思主义者。前者认为需要在坚持国有制的前提下,借鉴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经验,主张企业改革应实行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说穿了,这只不过是采取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压低生产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减少工人对福利的负担。后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旗帜,主张强化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绝对所有权、支配权和管理权。其结果是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维护了当下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然而,这两派国家主义者却在强调国家的同时,一方面避而不谈两极分化与贪污腐败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是将那些“国家的主人”,即活生生的工人们远远抛出了他们的视野之外。

这种国家主义的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它将产权所有制和民主管理(经济民主)混为一谈,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主流经济学家将改变产权所有制性质作为解决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弊病,即官僚主义泛滥、工人生产积极性低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主要问题的药方,却完全忽略了劳动者的民主管理权和分配劳动成果的权利,而事实上,这两者恰恰才是真正激发生产效能、民主参与以及有效制约官僚主义的途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企改革往往都是片面强调所有权改革而忽略民主管理,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权和社会资源只是垄断在少数官员和精英手中,更进一步损害了国家和工人的利益。

第二种主流的观点是自由市场主义。这种观点认为国企的主要问题是产权不清晰,因而滋生贪污腐败和资源垄断,使得生产低效、成本激增,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他们认为只要厘清国有资产,逐步让位给市场,让有能力的个人逐步分割垄断资源,独立管理就能激发技术改革,提高生产效率。他们开出的药方就是进一步的产权改革,建构一个产权私有、权责明确、自负盈亏的现代化的企业和市场制度。说到底,他们提出的出路就是进一步私有化,企图将所有权从国有制转为私有制。

自由市场主义观点认为进一步的私有化和现代化管理就能防止贪污腐败的问题。在自由市场主义者看来,产权和资源被控制、垄断在小部分人手上并不是一个问题,他们反对的是产权控制在官僚手上而不是资本家手上。与国家主义观点不同的是,自由市场主义将产权制和民主管理对立化,认为只有资本家才懂得市场逻辑和企业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结果,这种主张就是赤裸裸地把产权和社会资源转移到少数资本家手上,并把追逐利润视为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用“甩包袱”的方式取消工人的工作保障和福利,将工人抛到所谓的自由市场上进行竞争,造成极大的社会不公和贫穷。

我们认为,这两种方案是分别站在国家和资本的立场上,有意地把产权和管理方面的问题颠倒,因此无法真正处理国有企业和工人所面临的困境。从本质上看,不管是国家主义还是自由市场主义,都忘记了这些默默奉献的煤矿工人才是企业的真正主体,才是基础工业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然而,我们如何才能让煤矿工人走出历史隧洞里的黑暗?如何才能让煤矿工人走出贫困,改变生活窘境?不能单纯依靠财富的再分配,必须回到阶级主体和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彻底改变当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希望从“穷人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重构工人这一消逝的阶级主体的政治话语和经济民主,只有让工人重新掌握生产资料,参与劳动过程,分享生产成果,确立工人阶级真正的主体性,才能走出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困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吴琼文倩、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邓韵雪对本文有一定贡献)

注释

1 肖兴志、张嫚:《产业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 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盛洪:《外部性问题和制度创新》, 《管理世界》,1995年第2期。

3 高柏:《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4期。

4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

5 郑永年、黄彦杰:《中国“国家主义经济模式”何处去》,《中国企业家》,2009年第18期。

6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年,第 596 页。

7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年,第 54 页。

8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1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58页。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Lamenting the Vanishing Discourse Power and Main Role of Coal Workers

Pan Y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ly heated debate about whether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the state or promote marketization in response to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Yet we rarely hear the voices of the lower-level workers.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ordinary workers in state-owned coal enterprises, used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poor", and attempted to reconstruct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power and economic democratic power of the workers, whose class identity has disappeared now, in terms of their daily life and workplace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their life. It is impossible to tru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nterprises and workers if we take the side of the state or capital when talking about the futu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ly if we allow workers to master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reconstruct economic democracy, and uphold the main role of the working class, we can solve the dilemma affecting the mod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day.

Keywords: coal worker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in role, state, market,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poor

潘毅,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劳工、性別及文化政治、全球化及跨境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失语年代的光与影》等。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发展经济   初衷   社会主义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