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部署双边本币互换的步伐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货币互换是一种服务于双边实体经济的金融安排,旨在为双边经贸往来提供支持,并维护金融稳定。
通过货币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的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以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与欧洲中央银行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可为欧元区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
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这三家“世界央行”中,目前,人民银行已与后两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既是对既有事实的认可,也是对未来业务拓展的保障。与世界主要大国或经济体实现货币互换,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较为便利的途径。
大国(或大经济体)的概念必然包括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三个方面。由是观之,中国、美国及欧元区为当前世界主要三大经济体。如何处理与主要经济体的关系,是我国一直以来极为关注的。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致10年。
从1978年到1989年,中国得益于自身改革开放和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争斗,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1989年苏东巨变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段时间中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市场经济发展导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终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世界的发展已经不能没有中国,中国加入WTO已是顺理成章之事。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震惊世界的“9 11”事件,3个月后的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也就是从2001年开始,美国出于反恐的需要,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中国也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双方互利合作的机遇。在这一有利因素带动下,中国同欧盟及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关系也在经济合作的推动下,日渐紧密。
从现在来看,21世纪的头10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战略机遇期能否持续延伸下去,能持续多久,则取决于从现在开始的中国如何执行“突围”战略。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9 11”发生整整10年后的2011年,美国击毙了基地组织领导人拉登。这标志着美国反恐战略的成功,也预示着美国反恐战略调整的开始,意味着中美在反恐合作方面将不再有过去那样的紧密关系。背后的含义是,早在一些国家存在的“中国威胁论”将会以加大遏制中国的面目呈现,近两年来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将以何种方式存在,将是一大挑战。
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之日起的频繁外交以及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的出台,我们不难看出突围的方向: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推进国内改革。双管齐下,始能持续提升中国影响力。
通过外交手段,巩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为中国经济必经的艰苦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央领导人一再提及的国内改革所必需的壮士断腕之勇气,绝不仅仅是一种鼓励,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公告天下的昭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时日无多,穿新鞋走老路此路不通!
人民币国际化则是贯穿国内外经济使之日益一体、紧密联动的关键一招。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国内化,亦即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当是一个重要的试点平台。其次要有愿意使之流通的经济区域:一方面有利于本区域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有利于与中国的经济联盟。是谁在打压欧元、做空欧元区?肯定不会是中国,事实上中国一直鼎力支持欧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英国为什么不放弃英镑使用欧元?一方面是昔日日不落帝国的面子作祟,另一方面的关键原因则是其他大国作为背后的推手,楔一个钉子在欧元旁边随时可以调用,自认为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是谁在打压人民币、做空中国经济?肯定不会是欧盟。当此世界经济格局大变动大调整之关键时刻,中国和欧盟的关系是唇亡则齿寒。
能战始能守,能守始能和。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亟需主动出击,争取领先一步,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不得不走,但其过程必然会很艰难,甚至会出现意料不到的重大阻力。英镑、美元相继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历史就很血腥很暴力,货币战争很可能会演变成真枪实弹的冲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老祖宗的告诫需要我们谨记心头,时刻不能放松警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可以展望的是,只要我们始终牢牢坚持既定改革方向路线不动摇,即使有不可预见的种种障碍,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也一定会曲折向前,最终引领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直挂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