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再次提到了“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这个著名论断,在2012年11月的一个改革座谈会上,由当时还是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首次明确提出之后,就已脍炙人口,甚而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了植根深厚的国民意识。
尽管如此,对于号称3.0版本的新一轮国企改革,社会各界仍然不乏观望与犹疑。
2014年2月以来,在资本市场上表现生猛的背后,“两桶油”重磅改革消息频出。3月6日,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对外透露,中石油的改革方案正在进行,拟将油气开采领域对外开放,引入社会资本。目前中石油共搭建了6个合资合作的平台,正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这六大平台分别包括:未动用储量、非常规、油气、管道、炼化(地方和海外)和金融板块。
而跟中石油坚持强调中石油控股比例不能低于51%有所不同的是,中石化表现出的改革姿态,有了更为积极的修正。2月19日中石化宣布的改革计划中,强调引入社会资本的入股比例将限定在30%。然而,在两会期间的3月3日,傅成玉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则宣称,民资参股中石化改革项目没有所谓的比例限制,而是取决于资金实力。并且,所有参与混合所有制的股东同股同价。
傅成玉说,中石化作为中央企业,将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有消息称,中石化不日将召开专题发布会,宣布下一步改革的细化措施。有业内人士预测,在“开放”下游油气销售业务之后,中石化下一个对社会资本开放的业务板块,将是页岩气。
根据中国石化2012年度报告,成品油营销及分销板块当年实现经营收益427亿元,仅次于中国石化的核心业务勘探及开采板块。有媒体据此认为,此次改革意味着,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有机会分享中国石油系统每年超过400亿元的利润。
如是消息,不仅带动了“两桶油”自身的股价抢眼,还让业务伙伴受到了大幅惠顾。例证之一,是创业板的阳谷华泰。7日,阳谷华泰继6日涨停之后,开盘后快速封死涨停,涨幅达到10.04%,直到收盘。如是强劲的背后,则是阳谷华泰跟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该子公司全面负责中国石化系统内液化气、沥青、石油焦、硫磺、石蜡等石油炼制产品的统一销售。
如是改革,自然也成了2014两会代表委员在讨论混合所有制改革时提及最多的样本。另一层面,不容忽略的是,社会各界人士在对国资改革生出更高期许的同时,也在心底里暗藏了诸多犹疑。
尤其是真金白银置身其间的民营企业,真实的内心深处中仍然惶惑不已,仍然提心吊胆:双方基因天然迥异,国企是“官”,我们是“民”,大相径庭的文化和策略起冲突的时候,我的话语权是否足够?我的经营权会不会被架空?我的收益是否能与付出相匹配?尤其是,政策会不会再次“朝令夕改”?我的权益能不能真正得到保障?
根据媒体报道,早在2010年8月,中石油就曾经拿出119个项目,冒着炎炎烈日,来到浙江省进行“路演”,以期得到那些号称中国最为活跃的民间资本的青睐。然而,时至今日,这场涉及海外勘探开发、炼油与化工、成品油销售、天然气与管道、装备制造建设五大核心门类,声势浩大的招亲会,却最终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中石油块头大、势力强、背景硬,合作起来我们肯定是没有说话的份。把我们辛苦经营多年的企业一下子交到别人手里,心里不踏实。”面对媒体记者的询问,多家民营企业老板如是回应。
这些民营企业老板的担心,并非毫无来由。
时光倒流到1994年。是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跟陕西省政府签订了一份协议,由政府招商引资,动员民间资本投身石油开采。巨大的诱惑之下,大批当地农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资本纷纷投资,开挖油井。然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采出来的油井,却在2003年春被地方政府强行没收;大量满怀淘金梦想、累得灰头土脸的投资者,也被抓捕收监。
2004年12月,又一个吃螃蟹者,“民营石油大亨”龚家龙,联合了全国100多家民营石油企业,发起成立了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涵盖了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然而,仅仅两年多后的2007年2月,龚家龙就因此锒铛入狱。
时光推进到2010年5月,四川民营运输企业富临运业(002357.SZ)跟中石化成立合资公司,经营成品油零售及配送。富临运业以旗下部分实物资产及土地使用权评估价值作为出资2520万元,在合资公司中占比70%;中石化绵阳公司则以现金出资1080万元,占30%的股权。如今,中石化通过数次增资之后,已将双方的持股比例成功对调:合资公司中,中石化绵阳公司持有70%股权,富临运业持有30%股权。
更为重要的是,合资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2年全年共亏损98.95万元。
多年来,这些或大或小的伤痛与教训,一直如同巨石一般压在民营企业家们的心头,阴影不散。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国企,尤其是大型垄断国企,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挥刀自砍,彻底根除自身的“官僚化”顽疾,才能真正向民营企业释放出公平合作、携手共赢的巨大诚意。
而在顶层设计上,只有真正做到让国企和民企同股同权,兄弟并肩同甘共苦,进而进一步实现双方在各个层面的公平竞争,才能真正召唤出民营企业们的同胞兄弟之心。
(作者为华声财讯总编辑,《证券市场研究周刊》常务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