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决策过程的信息收集要坚持目的明确,材料可靠,态度务实,视野开阔,方法科学的总体原则。决策者在信息搜集过程中需重心下移,深入基层一线,广接地气,充分了解和把握决策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正反意见。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选取决策真正需要的信息。在收集信息时,对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发展变化的一系列动态状况和变化特征,要进行系统动态地收集。同时,健全信息搜集渠道和方式方法,综合利用官方组织、民间机构、决策对象、境外机构、舆情社论等多元信息渠道,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断开拓信息收集的领域,保证原始信息收集的全面性。
绝对主义。现代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往往会表现为决策方案的多元性,方案之间的取舍与抉择成为领导者绕不开的难题。很多领导者在方案抉择上往往存在一种绝对主义的思维误区,片面地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是非、真伪和优劣的判断标准。坚持绝对最优化的选择原则在实践中往往沦为简单化的“一刀切”标准,偏重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或执行成本最小化等某个方面,很难形成辩证的、立体化的判断标准。殊不知,任何决策方案的优劣都是相对的,需要在特定的边界和范围内才会成立。决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决策方案的选择只能遵循相对最优、相对满意而不是绝对最优和完全满意的标准。
综合来看,决策方案的抉择需要在坚持公共利益导向的前提下,兼顾方案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三者的有机统一。公共利益导向保证了方案的抉择能代表和维护绝大多数群体的利益而不沦为少数强势利益群体谋求私利的工具。合法性不仅体现在决策内容和精神要符合既定的法律法规规定,同时,决策流程也要符合决策产生的法定程序。完整的决策程序应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目标、价值准则、征集方案、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实验检验、推行实施等一系列流程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决策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标准有共性的地方,强调决策方案要合乎情理,能赢得决策目标群体的认同和接受,同时,在人、财、物等层面具有可支撑性,执行成本相对可控。决策方案的抉择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是动态而非静止的,需要根据决策实施中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和更新,因地制宜地采取判断标准。
公共决策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对领导者的自身能力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决策者应当具备理性的公共精神、开放的决策理念、系统的决策思维、科学的决策方式、灵活的方案抉择等方面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