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3月8日在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表示,彻底改善大气污染,既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也是时不我待的过程。
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几年已越来越严重。这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过往30多年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很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推进GDP增长成为政府的第一甚至是唯一的使命,但由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普通居民收入增长有限,难以对国内市场形成有效的支撑作用,因此GDP增长的重心更多落到了投资扩张的身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出投资项目,受命于政府的银行提供信贷,使我国的投资在GDP“三驾马车”中长期处于高位,GDP增长也因此而形成了对投资扩张的严重依赖。应该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非常大的作用,GDP总量现已仅次于美国,中国也因此而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重要经济体,并且坐稳了全球第二GDP大国的宝座。但是,中国为追求这种发展速度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环境遭遇了严重的污染,越是经济发展得快的地区,其环境被破坏得越是严重,土壤、空气和水,这构成人类生命延续的三大自然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更是高达全国水平的5倍。这种状况自然直接影响到了国人的生命健康,与雾霾等成为中国很多城市常见景观一起出现的是,中国也摘得了一项人均致癌率居于全球前茅的“桂冠”。
到今天,事实上中国原先引以为傲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它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负资产,中国将不得不从以往的发展成果中拿出相当部分修复受到重创的青山绿水,国家对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也不得不连年增加。据吴晓青副部长的介绍,2011年,全社会环保投入6026亿元,2012年8253亿元,2013年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这三年全国公共节能财政用于节能环保投资的支出分别为2641亿元、2963亿元和3383亿元,年均增长14%。但令人遗憾的是,最近三年财政方面花了这么大的投入,环境治理却并未能取得显著成果,像雾霾之类的灾害性天气反而愈演愈烈。这表明,就像环境破坏的恶果不是短时间就显现出来的一样,环境治理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长时间的努力,有的问题甚至是即使花了大钱也难以改变。预计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环保投入将超过5万亿元,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都将为此作出投入,由此可以证明,即使是从钱的角度来考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些环保投入增加了GDP,但按照绿色GDP的统计方法,它反而应该从GDP中扣除。因此,目前这种唯GDP主义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坚持的一个目标,也是各级政府难以卸下的一个重担。但是,当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越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后,它必然会使社会受到自然的报复,今日的中国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最近几年,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原有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并积极推进经济转型,但仍然受制于GDP增长的现实需求,使环境治理成为“软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的目标定为7.5%左右,相比往年又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务实的目标,中国早就应该结束过高的GDP增长指标对环境的过度索取,使环境逐渐得到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