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宏观大势 > 正文

中国式“钱荒”的产生与化解(2)

化解中国式“钱荒”的对策

银行自身转变业务结构。要化解本身来自于银行业的“钱荒”风险,就必须先从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结构开始转变。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依法吸收社会大众存款和向企业和个人贷款的赢利性机构。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贷款获得的利息与存款支付的利息之间的差额。在我国,无论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息收入都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它占据了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绝大部分份额。商业银行在扩大贷款规模最大化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风险。避免陷入“钱荒”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主动转变自身的业务结构,转变银行收入来源的结构。⑥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负债业务和贷款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提高以服务中介为主的中间业务的比重和来源中间业务的收入比重,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

允许和提倡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大量社会闲散资金的流动形成了巨大的游资,这笔数额可观的民间资本由于所有制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政府部门的认可,甚至是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民间资本始终不能进入正规的金融系统和银行领域,找不到出口的民间资本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只能涌向虚拟经济和黄金、古董、楼房等商品,寻找花样百出的投机机会,同样是可以发挥资本作用的民间资本长期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造成了资金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实际可以看出,中国市场上并不是真正的缺钱,而是资金的结构性错配,大量的资金没有用到正确的地方,形成一种不对称和矛盾。化解和避免“钱荒”,重要的手段是正确地、合理地利用民间的资本,让民间资本充分的发挥作用,顺利地进入实体经济,又得到增值和投资的机会。⑦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扩大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既解决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问题,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监管部门监管和考核指标科学化。造成中国式“钱荒”银行业缺钱的一大元凶正是银行监管部门的不合时宜的监管指标,即贷存比。贷存比这一指标延续越来越不得人心,也不合时宜了。在已经存在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基础上又规定了贷存比,这更加进一步压缩了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规模,打压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连续17年未变的贷存比率也引发了银行和金融系统乃至宏观经济中的乱象。⑧监管部门应该考虑到贷存比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应该了解这个指标的缺陷和造成的影响。监管部门应该把主要监管领域放在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以及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上,逐渐提高贷存比率,逐渐取消贷存比指标,建立起科学、合理、全面的量化考核体系,并使监管日常化、常态化,避免时点突击考核造成周期性波动。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中国式的“钱荒”不仅是资金资源的结构性错配造成的,也是中国经济权力错配造成的。这种权力的错配常见于国企,国企在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电力、电网、银行、电信等基础领域的垄断,使得中国实体经济占的成本越来越巨大。影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包括垄断、财政、税收和土地四大因素,其中税收每年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的两三倍,这种颠倒的税收行为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弊端。其一,过重的税负使得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逐渐下降;其二,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导致更多资本流入投机和食利行业进而导致实体经济进一步空虚;其三,实体经济进一步空虚导致了税收范围缩小,政府的税收量减少,面对刚性支出,政府又加重税负,形成恶性循环。我们的政府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待实体经济,绝对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应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方可充实税收和国民经济,有效化解“钱荒”危机。政府应该有所作为,从宏观视角出发,给所有的生产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降低税负、物流成本和提供给他们以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产业资本重新站上经济发展的大舞台。尤其是在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下,更要阻止产业资本流向金融系统空转,方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式“钱荒”。

(作者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王健君:“‘钱荒’倒逼 宏调‘刮骨疗毒’”,《瞭望》,2013年第26期。

②温源:“银行‘钱荒’意味着什么”,《乡镇企业导刊》,2013年第8期。

③陈建刚:“贷存比监管过时了”,《证券市场周刊》,2012年第25期。

④田俊荣,欧阳洁:“银行间市场为何闹‘钱荒’”,《人民日报》,2013年6月24日

⑤王权:“关于商业银行拉存款现象的探讨”,《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8期。

⑥董小君:“从‘热钱’到‘钱荒’:形势逆转的原因、影响及应对之策”,《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7期。

⑦李卫东:“我国银行业‘钱荒’的成因及对策”,《青海金融》,2013年第9期。

⑧鲁政委:“贷存比的历史贡献与当前存废”,《银行家》,2012年第9期。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中国式   钱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