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年金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增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其一,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数量和被覆盖的职工总数的增长;其二,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和参保职工缴纳企业年金基数的提高,即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工资上涨;其三,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过程中收益资金增加以及收益率的提高。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三个要素对我国企业年金增长的贡献程度。
投资收益部分的贡献。如表3所示,2011年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收益率为-0.78%,也就是说整体平均收益部分为负的,可见投资收益部分对基金增长的贡献为“负”,所以只能是另外两个因素的增长,使得企业年金基金的规模激增。
表3: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
出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
工资增长的贡献。由于缺乏建立企业年金企业的缴费基数的平均值,笔者借用全国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来说明工资的增长对企业年金基金增长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比上年增长8.5%;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12.3%”③。而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据统计,行业中建立企业年金的国有企业占90%以上,而在地方企业中建立企业年金的国有企业的比例近60%。所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对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增长的贡献率按照10%来估算。
参保企业和职工数量增长的贡献。从建立和加入企业年金的企业数和职工数量来看,分别从2010年的3.70万家和1335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4.50万家和1577万人,分别实现了21%和18%的增长。可见,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和参保职工数量的增加对企业年金规模增长的贡献大于工资增长带来的贡献。
由此可见,促进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就是企业年金覆盖率的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虽然逐年增长,但其比率也仅有0.36%,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2.9亿人相比,还不足8%,说明当前中国企业年金覆盖率还是偏低。世界上约有180个国家建立了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其中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国家超过了60个,并且各国企业年金的覆盖率都达到了30%以上,部分国家达到了半数以上,如美国、加拿大等,部分国家甚至高达100%,如法国、丹麦等。因此,无论是从国际角度比较,还是从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历程上来看,都急需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
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
企业年金未承担起“第二支柱”的重任。尽管2011年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大幅提高,但其覆盖面十分有限,对养老保障的影响也未达到预期,很难指望企业年金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承担起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重任。从养老金替代率来看,我国企业年金的替代率约为5%,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其替代率一般为20%~30%,有的国家甚至达到50%以上。据多项研究数据显示,养老保障体系中公共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储蓄养老在养老金的替代率中,各支柱所占的比率应控制在4:3:2这个合理的范围内。根据该比例进行判断,我国企业年金在总的养老金替代率上并没有做出贡献,企业年金在提高社会养老金替代率方面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提高。
首先,企业年金覆盖面狭窄。如表4所示,从企业年金的覆盖面来看,参加企业年金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0.33%增加到2011年的0.36%,虽然实现了小幅增长,但99%以上的企业没有建立企业年金;从城镇就业人口的参保率来看,即参加企业年金的城镇就业人口占城镇就业总人口的比例,尽管近几年不断提高,但目前仅有不足5%的城镇就业人口被企业年金所覆盖;从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总数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总数的比例来看,2011年为7.31%,可见近93%的职工退休后仍然只能依靠基本养老保险提供收入保障。
表4:2009~2011年企业年金覆盖面的变化
出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虽然企业年金的建立原则是采取自愿形式,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和覆盖率却受政府财税政策的左右。我国从2000年开始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高龄老人数量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公共养老保险,势必也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并分担国家的养老保障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企业年金的单位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更是合情合理。所以,为实现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扩大覆盖面,首要任务需要国家提供税收等优惠政策。美国、英国等的企业年金能够飞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的鼓励。
税收优惠政策不仅应该体现在企业年金的筹集上,还应该贯彻于运营的整个过程中。我国可在税前列支的资金比例各地方的差别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税前列支的比例为4%,而4%的上限明显低于工业化国家的比例,如美国为15%,德国为10%,加拿大为18%,澳大利亚为20%,法国为22%。
国家对企业开展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不足,企业开展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都处于观望状态,期待国家有进一步的政策优惠或者到了不得不建立的地步才会考虑。因此,企业年金的发展是否能够走向正轨,一定程度上还要看政府的优惠政策是否到位。
企业和职工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不足。我国对企业年金制度的认识问题上,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职工个人都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不足。对于中小型的国有企业来说,往往考虑建立企业年金会增加企业成本,与企业年金相比,更重视职工的基本工资和当前的福利待遇;大中型国有企业,虽然具备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能力,但容易受经营效益的影响,使企业年金的发展很不稳定。另外,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采用任命制,其业绩考核主要还停留业务量、收益增长率等指标上,相反对吸引和留住员工等方面的考核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导致国企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不高;而国内非国有企业的学习对象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不高,使非国有企业不愿积极考虑建立企业年金;而外资企业,其在工资待遇以及员工的提升空间等方面总体上优于国企,所以在国有企业还没有普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影响下,外资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更不高。
另一方面,职工本身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不足。虽然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但由于国家的宣传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使职工缺乏对企业年金的了解,企业年金为自己带来的福利不是很清楚。由于企业年金发挥作用的时间是在远期而非当期,大部分职工都比较重视当期的工资待遇,而忽视延期支付的企业年金,所以企业年金对职工的吸引力比较弱。
另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做出规避风险的选择。由于职工缺乏对企业年金制度的了解,不愿意积极加入企业年金。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加大宣传力度,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企业年金的相关内容,使城镇各类型企业及其职工正确认识企业年金制度,引导我国企业年金健康稳定发展。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渠道不畅,投资效益不佳,投资渠道有待扩宽。随着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的增长,已达到3570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和养老体系不健全等影响因素的存在,我国对企业年金的运营实施定量限制,对基金的投资品种及投资比例都有严格控制,投资渠道亟需拓宽。
从2004年开始,企业年金正式步入市场化运作,基金规模持续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国企业年金基金积累3570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7倍之多。为了增加企业年金基金的灵活度,我国2011年修订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扩大了投资范围,增加了投资品种,调整了投资比例。但整体上对企业年金的投资限制过多,投资范围的限定过窄。我国2011年企业年金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0.78%,比上年度下降了4.19个百分点,成为了200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可见在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比例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需要进一步放宽对其的投资限制。
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比较完善,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比较广泛,投资方案的设计灵活性较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为企业和职工带来高回报率,形成了良性循环。比如美国的企业年金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债券等保本投资产品,还有股票、贷款、不动产等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以此来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企业年金基金收益率的提高,使参保职工退休时领取的企业年金金额增长,吸引更多的职工加入企业年金,从而扩大企业年金计划的覆盖面。
地区间企业年金发展失衡。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总体而言,呈现出沿海城市优于内陆城市,国有企业好于其他企业。沿海城市经济较发达,企业年金的建立相对较早、发展较快,而有些内陆城市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企业年金。如上海、深圳等市的企业年金规模分别达到110亿元和20亿元,而内陆的小城市,还没有启动企业年金。另外,建立企业年金的国有企业占到总企业的55%以上,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年金的发展。今后,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年金覆盖面,应重点发展内陆城市和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
(作者单位:大连科技学院;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W2013315、11YJA840008)
【注释】
①龙玉其:《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7页。
②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64页。
③国家统计局:《201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报告》,2011年,第6~7页。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