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理论动态 > 正文

大国的东南亚战略及其影响(3)

  二、大国博弈的新特点

(一)美着重借助双边同盟、反恐议题和经济合作巩固对东盟的“全面控制”

近年来,美受困于中东,忙于反恐,疲于应对朝核危机,对与东盟合作有所放松。2005年7月,美国务卿赖斯缺席东盟地区论坛。当年9月,美未派官员参加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引起东盟国家不满。美一些智囊对此做出反思,认为美“冷落”东盟之举与日益密切的中国-东盟关系形成反差,可能在客观上加速使东盟成为中国的“后院”,削弱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布什政府于2006年开始调整对东盟政策,进一步加强对东盟的经贸、经援外交,强调彼此的伙伴关系,在迎合各国需要的同时,加紧推进“变革外交”,防止被中日拉开距离④。基于上述战略目标和出于全球利益的考虑,近年来美国拒绝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因而被再度排除在峰会之外。但美方在会前和会外采取了一系列加大对东亚合作牵制的措施。2006年初,赖斯宣布将于当年7月参加东盟地区论坛,以显示对东亚事务特别是东盟国家的重视。2月,美提议在适当时候召开首届“美国-东盟峰会”,但要求将缅甸、柬埔寨、老挝排除在外,试图牵制中国-东盟以及日本-东盟峰会。美还不遗余力地推动布什总统于2005年11月提出的美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加紧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洽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布什还承诺继续向越南开放市场,推动美参众两院给予越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在APEC峰会上,布什提出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设想,试图推动建立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经济合作体系,牵制东亚合作。美国还曾如愿以偿地与东盟敲定了在2007年9月举办首届“美国-东盟峰会”的议程(后因布什忙于伊拉克反恐而未召开),加快落实美方2005年底提出的“在10年内与东盟建成经济、社会、安全一揽子伙伴关系”构想。

(二)日力促“10+6”模式和“经济伙伴关系”,试图维护在东南亚的“经济和安全双轴心”地位

日本为争夺东亚主导权、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争取东盟支持其修改“和平宪法”,进而实现“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之梦,自2005年以来一直奉行贬抑“10+3”和拉抬“10+6”的政策。日产经大臣二阶俊博于2006年8月下旬提出构建“东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设想,提出由日本主导“10+6”的合作。2006年9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提出“亚洲门户”战略,宣布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的亚洲、对世界开放的亚洲”,谋求在东南亚乃至亚洲推进“民主”制度。2006年11月30日,外相麻生太郎在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发表题为《创建自由与繁荣之弧——拓展日本外交地平线》的演讲,宣称应在从乌克兰经中亚、阿富汗到越南、老挝、缅甸这条“自由与繁荣的弧线上,推行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经济和法制制度,以此呼唤繁荣,实现政治安定,让那些还处在民主主义特别阶段的国家成为真正的民主主义国家”⑤。2007年下半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就职后提出“日美同盟与亚洲外交相共鸣”的外交方针,表示“将在深化日美同盟关系的同时,促进亚洲地区的稳定”。从上述战略考虑出发,近年来日本推出诸多措施:一是发起对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攻势”,加快同越南、印尼、菲律宾、泰国等东盟国家洽签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力求把东南亚纳入由其主导的东亚产业链。二是与印度、澳大利亚加强协调配合,推动“美日印澳四国战略对话机制”取得进展,并为强化四国战略合作寻找针对性目标。三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试图扮演地区领头羊角色,近年来提出与东南亚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合作方案,承诺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并在未来3年内增加对东盟的政府发展援助。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斯昕]
标签: 东南亚   大国   战略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