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现代文化
鲍曼从文化的词源学角度出发,考察了“文化是一种反随意的装置,它试图生产与维持秩序”,因此“是一个秩序构建的实体或过程”。文化观念于18世纪后半期在具有现代性萌芽的那些国家得以出现并定性,如法语的文明、德语的教育和英语的文雅都是文化的不同名字,这些术语告诉人们:“什么已经被做了和什么应该或将要被做”,涉及了“教化的努力,教育、道德进步和欣赏力的贵族化”,上述的三个术语都隐含的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信息,即“如果我们让事物放任自流,不限制人们的所作所为,难以想象的、令人恐惧的事情就会发生,但是,如果用理性和作为主体的人来考虑事物,我们有可能建造一个人们从来没有想到的美好世界”,于是人们立刻行动(一个协调而有目标意识的行动)起来,也只有行动才是“保护人们免遭无序之潮袭击的堤坝”,“行动、行动的紧迫性以及采取行动的决心”,这一切共同结合成了文化观念。文化观念主要关注的是让事情有别于当下之所是,要不就是如何保持这种人为塑造的面目,即引入并维持一种秩序,并抵御一切偏离自身、有沦为混乱迹象的东西。究竟如何抵御混乱与无序,如何引入并维持秩序,这是鲍曼最关心的话题。
鲍曼认为,第一,“文化代表了例行化和模式化,可以被表述为由权威认可的压力、内化的价值观和规范以及习惯所组成的统一系统”,这一系统“在个人层次上可以确保行为的重复性(因此是可预测的),在集体层面可以确保再生产的单一性、时间的连续性以及维护传统”,在此意义上,“文化传达了将易变的、未定的选择固化为基础的一种观念”,从本质上说,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秩序的观念。
第二,现代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规范、机构和产品,连同文化的中心价值观共同形成了一套规则体系,这套体系是治疗与矫正异常或混乱的有力保障。因为文化是一套具有一致性的规则体系,在这个体系的顶端,一般会有一个中心价值或称为核心价值,这一体系中的任何事物都被视为这一价值观的说明和应用;而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具体的规范或文化产品都会发挥某个功能,并且都与其他部分的功能相互吻合、适应和合作,如果我们遇到一个规范或文化产品,我们是有权去问在这一体系中它扮演怎样的角色,它满足了怎样的需要,如果我们不能说出它的功能,我们可能将它定义为是过去状态的残余,对于现在而言,它是毫无用处的,并可能被视为无序或混乱的来源,注定要被消灭。
第三,现代文化的诸多产品,如学校、工厂、监狱、军营、福利院、劳教所和医院等,这些现代文化的发明物都是秩序的制造厂,即用规则取代偶然性,规范代替自发性;用有序取代无序,概率取代随机,用鲍曼的话来说,“它们是关于可预言的因而是可控制的情景的制造厂”,“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从事着秩序构建的任务”。因此,对于现代文化,鲍曼评价到:“在秩序与无序的外在斗争中,文化的立场毫不含糊地站在了秩序的阵营中。”
结语
综上所述,鲍曼运用现代性的视角,将现代性的构成要素与社会秩序密切联系起来,并用现代性的主要内容来对社会秩序的起源、秩序构建的实践进行说明,使得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现代社会秩序的产生、运转和维护与现代性的密不可分,正是鲍曼的这一理论观,打破了以往对现代性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不清的状态,让我们认清了社会秩序的人工本质,为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社会结构、改良社会制度,构建社会秩序提供了理论设想。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社会学系;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从微观权力到治理术—对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社会控制机制的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840012)
【注释】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郑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第16页。
②④[英]齐格蒙特·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郁建兴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4页,第5页,第17页,第158页。
③⑩[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84页,第73页。
⑤[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23页。
⑥[英]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谷蕾、胡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页,第26页。
⑦[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1页,第12页,第159页。
⑧⑨[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静韬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2页,第8页,第159页,第157页,第157页,第159页。
[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