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包括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新时期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及其哲学意义,需要使每位党员都树立公仆意识,强化岗位责任感和历时使命感,认真落实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到下基层、转作风、接地气。这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全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顺利开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渊源与新内涵
马克思、列宁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从马克思到列宁,革命导师都非常重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如何做好群众工作,马克思和列宁都提出了有关人民群众的理论和观点,并形成群众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的,拥有这一切的,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现实、活生生的人。①列宁曾指出:“我们在人民群众是沧海一粟,只有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意愿和想法。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不能率领无产阶级,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②
我党早期对群众路线的看法。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之处在于能够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不脱离群众,为人民服务,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③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在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内涵方面,他又指出,群众路线是要使我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是要使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就是指导方法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路线。
邓小平对群众路线的新认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邓小平又赋予群众观点新的内容与新的时代特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高衡量标准是能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以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共产党宗旨;以获得全人类解放,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他强调,改革是大家的主意,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④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
江泽民对群众路线的新观点。在新世纪,江泽民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1989年12月,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各种否定、贬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错误理论和观点,特别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应在全党形成“坚决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的观点,“老老实实地向人民群众学习,事事向人民负责”的良好党风。⑤
胡锦涛对群众路线的新观点和新实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党中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解决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实际工作中突出的问题,提高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⑥
习近平对群众路线的新观点和新实践。为了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在全党积极地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对此做出重要的战略部署,同时将其纳入党建的重要日程上。具体而言,在作风上,要解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建设问题;在组织上,开展好民主生活会。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使每名党员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把作风与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⑦这就赋予党的群众路线以新的内涵,提出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做法、要求和任务,将群众路线内涵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热情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关键时刻,党的执政地位与执政能力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在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中日益成熟和发展起来,也是历经血与火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是建立在群众意愿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怪圈的问题时,毛泽东坚决回答:“我们找到了新路,找到了民主,即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不敢松懈,人人负起责,就不会产生人亡政息的局面,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有信心跳出这个怪圈!”毛泽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信?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源于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执政迄今已有60多年,我们今天是在一个和平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远离战火的洗礼。这个难能可贵的和平环境更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必须总结苏联这个大党、老党执政失败的历史教训,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目前,我国存在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植于群众。只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求,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马克思到习近平,他们对群众观点的认识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赋予群众路线新的内容。
目前,人民群众包括的范围已发生重大变化。作为量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民,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现阶段我国的人民群众不仅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还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如私营的企业主、受聘于外资企业的技术人员、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个体的工商业户、自由职业者的从业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他们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杰出建设者,属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群众的基本范畴,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总之,历届党中央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推动作用,注重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切实诉求,真正做到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正是由于毛泽东等领导人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提出工农联盟的思想,使翻身农民群众纷纷参加革命,支援前线,才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正是由于党和国家充分调动了农民阶级、手工业者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顺利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两大奇迹:一是在一个具有4亿多人口的大国完成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种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加强了人民的团结,而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正是由于我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改革成就。可见,我党的群众路线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基础上的发展;切实重视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是新形势下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群众路线最终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和工作的重点,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重要特色。任何妄图否定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否定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
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哲学意义
从唯物论来看。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和制高点上,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⑧,社会实践既有主体,又有客体,而社会实践的主体就是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也就是要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辩证法来看。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⑨辩证法可以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⑩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在诸多社会矛盾中,最根本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最终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在生产力的体系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我们强调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全体劳动者的思想,调动全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所以劳动者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认识论来看。人民群众能将自己的主体认识与客观现实结合,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并发展所形成的主观认识的正确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反映在人民的思想和言论之中,就表现为形形色色的意见和观点,要对某个问题得到全面的认识,总是要在主体中展开自由的讨论,通过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来克服认识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揭露认识中的错误,最终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人民群众通过认识活动产生不同意见和看法而引起人民群众的争议与辩论,批判谬误,最终使真理得到丰富和发展,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从历史观来看。作为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人民群众首先有其量的规定性,即指人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既要有量的积累,又要最终逐步达到质的飞跃,使历史沿着由无数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对角线方向向前发展,但是平行四边形各个边的方向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人们的愿望是不同的,但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民群众是合力,推动历史的发展。这个主体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类要生存,就要有衣、食、住、行、用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一切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同时人民群众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了多样的精神财富,人类一切的发明、创造、艺术和文学作品都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之中创作和发明出来的;同时人民群众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的革命或变革都是人民群众亲自参加的结果,使社会发生巨大改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宣告,过去一切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运动,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具体要求
正确认识当前群众自身所表现的新特点。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在实际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要做到这一切必须以了解人民群众为前提。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善于了解、发现并总结群众得出的新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克服各种形式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学会真正听到人民群众的呼声,真正为群众办实事,真正造福一方而不能停留在表面或搞一些业绩工程。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目前,国际上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公民社会、普世价值、西方宪政、右派、新自由主义、西方新闻观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中的指导地位,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最关键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方针,我们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看法来看待并解决问题,才能有驾驭全局、处理复杂事务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更能体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不断加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既是我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即要集中。不仅要有实质内容,还要注意保障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真正做到改善民生,即要民主。因此,通过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真正依法治国,提高党执政能力,奉献能力,完善党领导方式和党的决策方式,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各方面利益都落到实处。不断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时刻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使党成为人民群众的值得依赖和信任的党,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作者为大连工业大学思政部副教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8~119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109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8页。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⑥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
⑦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第一版。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⑨⑩《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6页,第412页。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