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克里米亚入俄条约,并签署命令成立克里米亚联邦区,任命奥列格•别拉温采夫为其总统全权代表,标志着克里米亚入俄的全部法律程序宣告完成。随着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并入俄罗斯,在经历由基辅到克里米亚的视线转移后,国际舆论再次聚焦乌克兰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俄罗斯与美欧的地缘政治博弈开启新棋局,乌克兰政治危机进入新时段。
首先,乌国内政治危机继续走向深入。随着克里米亚和赛瓦斯托波尔并入俄罗斯,不仅表明乌克兰国家版图陷入分裂,更意味着乌克兰在国家治理道路上遭遇重大失败,独立二十多年的乌克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乌克兰现政权如何维持现有局面成为摆在眼前的巨大疑问。
政治上,在国家认同始终未能真正形成的乌克兰,基辅政权依然面临来自东部地区强大的分离主义压力。在乌东部地区,克里米亚公投及其入俄举动直接引起示范效应。乌东部城市哈尔科夫、顿涅斯克等地近来不断出现骚动,民众举行大规模集会,反对基辅临时政府,并要求公投和加入俄罗斯。经济上,在寡头精英与普通民众长期分离的社会结构中,堆积如山的经济问题和腐败顽疾使得社会变革步履维艰。尽管新政权上台以来即宣布大规模缩减财政开支和寻求经济援助,但美欧承诺的经济援助目前仍停留在口头上。
其次,乌俄关系面临重新定位。目前,尽管俄罗斯不承认乌克兰现政权,基辅政权同样视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做法非法,但面对彼此“打造”的既成事实,乌俄两国在传统上形成的紧密联系绝非瞬间可以打破,双方不得不在困境中重新定位双边关系。3月19日,乌克兰安全与国防委员会决定与俄罗斯实行签证制度,莫斯科则奉劝基辅放弃这一想法。签证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眼下乌俄关系的现实。
另外,哈尔科夫天然气协议问题的出现也说明了这一点。2010年4月,乌俄在哈尔科夫签署协议,将俄黑海舰队驻留期限在2017年后延长25年,且在双方同意情况下可将协议再延长若干个五年期限。作为交换,乌克兰获得俄天然气每千立方米100美元的价格优惠。然而,随着塞瓦斯托波尔“回归”俄罗斯版图,该协议随即成为双边关系的“问题”。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已明确表示,哈尔科夫天然气协议应该废除,并且根据法律乌克兰应赔偿俄1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再次,前苏联空间内的地区国际秩序遭遇挑战。作为苏联解体的三个缔约国之一,乌克兰在维护前苏联空间内地区国际秩序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回归”俄罗斯,独联体的发展再次遭受重创,乌俄之间的领土边界发生变化,前苏联空间内将难以避免出现“新欧亚”的地缘政治格局。
3月19日,乌克兰现政权宣布放弃担任2014年独联体轮值主席国,并同时决定启动退出独联体程序。21日,乌克兰现政权同欧盟签署了准成员协定的政治部分。基辅政权的上述举动进一步表明,乌克兰西部地区选择欧洲一体化的趋势难以阻挡。那么,没有乌克兰参与的关税同盟将何去何从,这无疑将对普京构建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设计造成深刻影响。
最后,俄罗斯同美西方关系中的对抗因素进一步上升。克里米亚公投之后,美国和欧盟表态不承认公投结果并宣布对俄罗斯实施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厉的制裁。美国公布了一份“俄高官制裁名单”,率先对俄罗斯发起制裁。3月20日,俄罗斯与美欧之间又掀起了新一轮“制裁战”。美国和欧盟同时追加了对俄罗斯的人员制裁,把一批政界要员和企业大亨纳入名单,俄罗斯则宣布制裁多名美方高官和议员。美西方除了对俄罗斯进行签证制裁和经济制裁,还通过国际机制在多边场合排挤俄罗斯,威胁将俄罗斯踢出G8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以至将其并入自身版图,美国和北约均表示不会动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可以预期,鉴于俄美在伊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领域的合作,俄欧在能源与经济领域的密切联系,俄罗斯与美西方之间的合作仍是相互关系的基本面。3月22日,美国白宫发言人卡尼表示,美国希望俄罗斯继续伊朗核问题国际调停“六方”框架内的工作。欧盟方面也表示保留与俄罗斯进行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余地。由此可见,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俄罗斯的回应并没有走出“外交和制裁”的老路,对抗上升、斗而不破仍是未来一个时期俄罗斯与美西方关系的基本特征。总体来讲,乌克兰政治危机发展到今天,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冲突各方依然未能就政治和解达成一致。俄罗斯质疑基辅政权的合法性,乌克兰现政权及背后的美欧同样视克里米亚公投及其入俄举动非法。遗憾的是,冲突各方在不断“打造”既成事实之余,始终未能在政治和解的道路上相向而行。毕竟,乌克兰要真正走出危机的漩涡,只有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内寻求政治解决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