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重大问题研究 > 中国战略 > 正文

中国需要构建怎样的周边

核心提示: 中国需要经略和平发展的周边,周边同样需要和平繁荣的中国。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正经历新的大变革,西太平洋地区出现以中国和美国为核心的双中心格局,矛盾增多。中国周边外交着眼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塑造友善的国际环境,具体路径是:大国当先,良性互动;一带一路,大鹏展翅;完善体制,提升效率;排除干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新形势下经略周边的重要战略思想,筑牢我国发展的周边战略依托”。[1] 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国加强了外交的顶层设计,着眼全球,着力周边,开局良好,气势恢宏。中国周边外交经历重要转型,表现为主动进取、积极塑造、互利共赢,不回避矛盾,不惹事也不怕事。然而,在当前矛盾频发期,怎样认识周边形势的演变?中国需要构建什么样的周边?周边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如何塑造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如何排除干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怎样认识周边形势及其演变

中国需要一个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专心致志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目前,中国周边正在经历大变革,既是格局演变的活跃期,也是矛盾的高发期。

(一)中国需要和平繁荣的周边

从历史经验看,周边的和平与发展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最为有利,或者说是一种必要的条件;周边不稳则必然会拖累中国或打乱中国的发展进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在冷战期间曾被迫卷入了几场冲突与战争,难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将重心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上来,踏上了改变命运、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历史征程。这得益于邓小平卓越的战略判断。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时,世界还处于严酷的冷战时期,美苏对抗还一度升级。尽管如此,邓小平前瞻性地做出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认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的力量,让中国获得了关键的起跑时期。冷战结束时,中国已经积累了10年改革开放、上下求索的宝贵经验,这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亚洲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顺应了时代潮流,抓住了全球化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推动了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书写了引人入胜的中国故事。在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之时,美国却在享受“历史的假期”,[2] 其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及2008年“华尔街制造”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切肤之痛。而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增长停滞,陷入“失去的20年”。在此背景下,东亚地区出现了结构性变迁,中国实现了对日本和美国的“双超越”: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2013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冲破4万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4.16万亿,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关口。全年中国贸易总额有望超过美国2500亿美元左右。预计在未来几年,中美贸易总额的差距还将不断扩大。[3]

中国周边形势演变的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地区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冷战结束以来,亚洲地区的力量格局出现新变化,主要是中国的崛起、美国的焦虑和日本的失落。三者之间虽非因果关系,但中国的崛起无疑加速了本地区的权力转移,其影响深刻而复杂。

(二)周边需要稳定繁荣的中国

历史上,中国稳则周边稳,中国兴则周边兴,这一命运共同体由来已久。今天,亚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而亚洲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周边国家的主要市场,还是不少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平、合作、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2013年9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时代不同了,世界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大势更加稳固。中国正是在一个和平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也是以和平方式走向复兴,我们没有理由改变自己和平发展的轨迹。中华民族没有扩张称霸的传统,几千年来形成了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也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历史根基。”[4]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确保和平的周边环境,实现“中国梦”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周边国家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合作机会。20世纪90年代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负责任政策,积极扩大从周边进口,带动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再次以负责任的态度,扩大同周边国家合作,与东盟建成自贸区,带动周边经济恢复发展,拉动需求,保持增长,成为全球的翘楚。中国积极倡导包容互鉴精神,努力通过对话增信释疑,推动各种经济金融合作,为促进亚洲的安全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格局演变带来地缘政治角力

尽管中国超越式发展基于自身改革开放和周边的和平发展,并非建立在其他国家失败的基础上,但其快速崛起直接导致东亚地区出现以中国和美国为核心的双中心格局,而且五雀六燕。目前中国周边环境呈现鲜明的二元特征,一方面几乎汇集了世界最为突出的矛盾与冲突隐患,如大国博弈、核不扩散、领土争端、三股势力、社会转型、能源和水资源安全等,另一方面亦有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地区经济最具活力,“亚洲世纪”呼之欲出,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若前者为挑战,后者便是机遇。

这样的力量格局、复杂环境和发展机遇,不仅搅动着本地区国家的神经,更吸引了全球的关注、试探甚至投机,把中国推向了多重矛盾交织的漩涡。有的国家滋生出前所未有的焦虑感,甚至干脆指责中国吃掉了“他们的午餐”,企图将其国内矛盾转嫁于中国,让中国埋单。在此背景下,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失之偏颇,刺激一些国家铤而走险,寻衅滋事,甚至妄言“围堵中国”,致使一些领土争端问题升温。与此同时,中国采取的正当回应,却被渲染、扭曲成“咄咄逼人”、“过度反应”,也有人担心,中国将把美国从亚太地区赶走,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主宰。

2013年11月23日,中国政府根据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1995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2001年7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5] 此举本无可厚非,有利于中国更有效地维护领空安全和海洋权益,并为其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海空常态化监视、监测提供依据,增加了透明度,降低误判的风险。况且美国、日本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相继设立防空识别区,但中国此举却被其视为触动了他们的“奶酪”。 2014年1月,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洛克利尔在出席一个海军会议时表示,美国在太平洋不受挑战地控制蓝水及其空域的时代正在终结,在太平洋上,中国的崛起是将美国海军军舰及服役人员置于险境的关键因素。[6] 2014年2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在会见访美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时重申,“不承认中国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可见,中国逐渐被描述成美国在太平洋霸权的“终结者”。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中国   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