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外交得道多助的重要基础:义利并举 义重于利(3)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新外交战略思想初析

中欧关系的重点是加强战略互动。中国与欧盟地处欧亚大陆东西两端,间隔广袤的俄罗斯、中亚、中东、近东和东欧地区,双方并没有直接的地缘连接。中欧关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战略互动的历史。冷战时期,中欧关系基本上处在对立状态。当时,中国与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之间很少有接触和官方来往,其六个成员国中,仅荷兰与中国有官方关系。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热,先是欧共体六个成员国全部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是欧共体副主席索姆斯访华,双方达成协议,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正式建交,开创了中欧关系的新阶段。之后,中欧关系呈良好的发展势头,双方政治往来频繁,1975年至1989年中欧贸易额增加了八倍多,1985年双方签订了新的贸易与合作协定,将双边贸易关系拓展到整个经济领域。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欧共体及其成员国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制裁,中止与中国的政治往来并实施武器禁运,中欧关系进入了低潮。所幸这次低潮比较短暂。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积极变化使中欧关系得以恢复。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欧关系是属于两个对立阵营但并没有直接地缘冲突对抗的关系,七八十年代变成面临共同威胁而位处地缘结构两端是相互倚重的关系,那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之间已开始形成一种跨越空间的战略互动关系。1993年欧洲共同体改名为欧洲联盟(欧盟),从1995年起,欧盟先后发表了五份重要的对华关系文件:《中国—欧盟关系长期发展》(1995年)、《建设与中国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欧盟对中国战略》(2001年)、《成熟的伙伴关系》(2003年)和《欧盟—中国:紧密的伙伴、增长和责任》(2006年)。对此,中国作出了积极的互动反应。2003年10月,中国外交部发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国别和地区性文件《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文件确定了发展中欧关系的目标和要求,具有里程碑意义。2005年迎来了中欧建交30周年,双方领导人在多个场合认定中欧关系正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重申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表明,中欧关系在战略互动的推动下正逐步进入成熟、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2013年是欧盟命名20周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欧盟,使其成员国增至28国。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十分重视中欧关系。3月24日至26日,李克强总理就任后即访问了瑞士和德国,提出中欧双方应相互尊重、务实合作、良性互动。11月21日第十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会晤前一天亲切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这次会晤取得的最新成果是发表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作谈判,打造中欧双边和多边的互动合作新亮点。半个多世纪曲折起伏的战略互动,已使中欧关系达到较高的依存度。目前,中欧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起点,呈现出强劲的战略互动势头。推动双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是中欧共同的目标和任务。

中日关系的底线是战略互惠。“两千年友好,五十年不幸,四十年曲折”是中日关系的真实写照。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关系出现了起伏跌宕的态势。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中日关系因历史问题陷入僵局,跌至冰点。2006年安倍晋三上台,情况有所好转,10月安倍访华开启“破冰之旅”,向中方首提建立战略互惠关系。2007年4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了一次“融冰之旅”,双方初步确定战略互惠关系。200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5月7日双方共同发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完善了中日战略互惠的原则、内涵、要求和目标。5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提出推进中日战略互惠的基本看法,提出要以战略互惠的精神着重解决中日双边的历史问题和领海争端、多边的朝鲜半岛核问题、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问题以及联合国改革问题。在战略互惠的精神推动下,中日关系出现了一次“大起”。双边贸易额增加到3400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日本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外资来源国。两国人员往来上升到500多万人次,友好省份和城市增加到250对,每天有近百个航班约1.8万人往返一衣带水的两国之间。然而,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背景下,中日关系面临的一些老问题相继升温,历史纠纷和主权争端相互交织。在日本右翼势力的挑动下,日方演出了一场“购岛闹剧”,引发了“钓鱼岛危机”,造成两国民意对立,关系对抗,导致中日关系4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落”,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底线面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在谈到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性和曲折性时,邓小平指出:“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第一步放到21世纪,还要发展到22世纪、23世纪,永远发展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一切问题的重要性。”1987年6月4日,邓小平在接见日本公民党代表团时说,中日两国世代友好,“这是客观决定的,从地缘政治上说也应该如此”。在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严峻时刻,重温邓小平的这些话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接班后,从大局出发,从我国核心国家利益着眼,既坚定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斗而不破”,始终掌握住两国关系的主动权。2013年9月5日,在G20圣彼得堡会议开幕之前,习近平主席和安倍首相进行了五分钟的站立交谈。习近平主席对安倍首相说,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日方应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正确处理钓鱼岛、历史等敏感问题,寻求妥善管控分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安倍表示迫切希望改善中日关系。钓鱼岛危机使中日合作受到很大的干扰,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我们相信,两国的合作基础依然存在,两国友好的民间基础依然存在,防止局势继续恶化,避免双方擦枪走火,创造条件对话协商,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回到战略互惠的轨道上也并非不可能。

中金关系的特点是推进战略互利。这里的中金关系是指中国和金砖国家的关系。其中中俄是大国,那么印度、巴西和南非呢?把金砖国家组织整体纳入大国关系范畴,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突破点。中国的大国外交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欧洲和北美了,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中的大国或国家集团了,也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发达市场国家,大国关系的范围开始扩大到第三世界了,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印度、巴西和南非开始以新兴大国的身份登上大国平台。金砖国家从四国发展到五国,人口占世界42%,GDP占全球产出17.5%,正成为新世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非常重视中金关系。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26日至27日访问南非,并参加在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议。离京前,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他指出,金砖国家的建立和发展“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其宗旨是“构建伙伴关系,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在德班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分别会见了南非总统祖马、印度总理辛格和巴西总统罗塞夫。他向祖马表示,中南共同努力,建设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典范;他对辛格说,世界需要中印共同发展;他与罗塞夫达成共识,加强中巴合作是坚定的战略选择。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上作了题为《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表示中国将继续与金砖国家加强互利合作,使金砖国家经济上更加强劲,合作框架更加完善,合作成果更加丰富。这次会议发表了《德班宣言》。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期间和会议过程中多次阐述的中金关系的战略互利、合作共赢精神在该宣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硕]
标签: 中国   外交   战略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