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态文明建设与环保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其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强调其意义是不够的,应刻不容缓地在行动上实施。
(一)生态破坏已将人类推到了灭亡的边缘
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仅中国人很不满意,也引起世界的担忧。现在许多人对前景失去信心,认为环境已经不利于人类生存了,人类都快要灭亡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就毫无意义可言了。对中国的环境治理,人们信心也不足,认为环境治理有可能是越治理污染越严重。
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消耗的能量太大,要再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都无法承受。2013年1月中国大地上出现的前所未有的雾霾,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最严重的地方,PM2.5值竟达到了极限,而且都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域,煤炭污染则是造成雾霾的首要因素。现在我们对资源环境的消耗问题虽然很重视,但还没有重视到生死攸关的地步。我们靠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来发展经济的路子实在是走不下去了。
说现在人类面临生死攸关的环境,绝不是耸人听闻,有许多著名的理论家和科学家都直接指出了这个问题。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英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的斯蒂芬·霍金在70岁生日来临时说:“人类灭绝是可能发生的,但却不是不可避免的,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最终可以带人类冲出太阳系,到达宇宙中更遥远的地方。”霍金先生是否想过,如果说人类在几十年中运用先进的科技制造的核武器和造成的温室效应就导致地球灾难,那么到火星上运用更加先进的科技不会导致火星的灾难吗?!火星上不能生存了,是不是又逃避到别的星球上去呢?难道人类的使命就是到处制造宇宙的灾难吗?逃出地球并不是人类的出路,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是人类的唯一出路。
(二)先发展后治理是根本错误的指导思想
中国改革开始时,确实没有注意环境保护,直到现在,很多领导人都认为,要发展经济就要付出代价,造成污染和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是必然的。我们只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他们认为,现在西欧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也发生过严重的污染。伦敦过去的别名就叫“雾都”,1952年,出现过一个星期内有4000多人死于煤炭污染的事故。日本也发生过重大污染事故,出现过水俣病,短期内死了1400多人。中国那么大的国家,又那么落后,要想发展,不付出环境的代价是不可能的,付出了代价,到时再来治理就行了。现在欧洲和日本的环境不是治理得很好吗?在这样的观点和理论指导下,中国的环境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现在治理起来困难重重。有些环境的破坏,甚至是不可能治理的。看来,要治理环境,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问题。
西欧和日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产生过严重的环境污染是事实,他们经过治理,现在的环境变好了也是事实。但如果认为这是现代化必然要走的道路,我们也只能是先发展后治理,只能沿着西欧和日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走过的道路再走一遍,这个看法很危险。
首先,后发展的国家怎样学习先发展的国家的经验,就要好好思考。向先发展的国家学习是对的,但学习是学人家好的东西,不是人家怎么做我们也要怎么做。人家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那是我们要总结的教训,而不是我们也先发展后才来治理。如果我们开始时就注意环境保护,现在的情况肯定要好得多。
其次,我们要看到,环境污染是无国界的。地球就是一个大环境,大自然对污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半个世纪前,地球上少量地区造成严重污染,及时发现和治理,问题可以解决。现在地球上工业化地区大为扩展,工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地球对污染已经难以承受。此一时,彼一时,那个时代可以先污染后治理,现在再污染,就不用治理了,因为治理污染的人都可能不存在了。我们一定要认清现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极端紧迫性。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治理污染不是你说治理污染就会减少的。一方面,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还在起作用,造成污染的项目还在继续上马;另一方面,治理污染的科学技术兴起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在技术应用上还不成熟,完全有可能治理了这个,又污染了那个。特别是后起的国家和地区,要治理,就要放慢发展速度。而放慢发展速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自己又会吃亏。所以,要达成共识相当困难。现在治污不仅非常紧迫,而且非常困难。
(三)生态文明建设当前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有学者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就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5]
下面几点是当前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首先,必须全力保护好中国现在仍然美丽的地区,只是这些地区大都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应制定严格的政策,凡是污染项目决不允许进入未受污染的地区,发展旅游也应严格限制每年进入的人数。对那些地区干部的考核,应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我们再也不能让仍然美丽的地方变得丑陋了,否则,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只会变得越来越遥远。
其次,对已经污染但尚不严重的广大地区,要抓紧整治,逐步消除污染。那种将严重污染项目搬迁出来转移到污染尚不严重地区去的政策措施是根本错误的,必须坚决废除。
再次,对严重污染的地区,重度污染项目必须停产。与此同时,制定消除污染的长期规划,使污染得以逐步消除。
最后,凡是新项目,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环评,只有在不会成为新污染源的前提下才准许上马。
总之,全国都要形成这样的共识:人类的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结果,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人类的幸福不是从掠夺自然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中实现的,而是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中感受到的。
六、“五位一体”布局的整体性与突破口
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第一个调研考察地点是广东,在广东首次提出贯彻“五位一体”布局必须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回到北京后又再次强调这个观点。这个观点说明,“五位”中的每一“位”,虽然各有其特定的建设任务,但绝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紧密相连。每一“位”建设的成功都将促进其他建设的成功,每一“位”建设的失误都将造成其他建设的破坏。这个观点我们要时刻印在脑子里,做每一件事都要想到“五位”是“一体”的,这样想这样做,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们的事业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应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的是还利于民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解决的是还权于民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增强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解决的是确立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自治,解决的是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解决的是改善人的生存环境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项建设目标,要通过五项体制改革来实现。从当前五项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总体来看,突破口应是政府改革,就是政府要放权分权,实现还权于民,包括还权于社会、企业和公民。国家的权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私权产生的。私权之所以产生出公权来,是为了让公权来保护私权。现在的问题是国家的公权过于庞大,甚至不受约束,许多公权被用来为掌握公权的部门或个人谋利益,结果是公权不是用来保护私权,反而经常发生公权损害私权的事情。我们进行体制改革,就是要限制公权,约束公权,扩大私权,将企业应有的权力还给企业,将社会应有的权力还给社会,将公民应有的权力还给公民。习近平说我们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这个意思。
国家权力太大,这样的政府称为全能政府。当前要深化改革的,首先就是这种全能政府,要将全能政府改革成有限政府,有限政府就是政府的权力只能用来履行政府的职能。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原来有的权力要从政府中分离出来,分给企业、社会和公民。这叫分权放权,或一句话叫还权于民。我们再改革,首先要改的就是这个。政府分和放的权,要由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来承接,为此,必须着力培育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权力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权力的能力。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不能只讲维权,也要讲用权。分权放权是政府和有关企业或社会组织谈判的过程,经过认真细致的招标谈判,制定合同,明确责任义务,才能有序地进行分权放权。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只要我们坚持在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指导下开展“五位一体”再改革,中国的改革事业定能再现辉煌。
注释:
①此节论述可参看本人两篇拙文:《论社会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2);《改进社会管理 重构四个机制》,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6).
参考文献:
[1]吴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道家学说[J].思想战线,2012,(2).
[2]西方文论选(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08-509.
[3]张尚仁.对全球发展基础理论之危机的哲学思考[J].哲学研究,2009,(1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5]孙晋康.立足现实继往开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胡锦涛同志7·23重要讲话精神[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