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宏观大势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发展前景前瞻(2)

全球化视角下我国服务业发展战略

促进产业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对行业间壁垒的放松管制,产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产业间出现了新型的协作竞争关系。这种关系促进了产业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服务业的跨产业的渗透与融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因此,在全球化视角下,进行融合化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首先,促进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调整农业的功能定位,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为切入点,依托技术优势,嵌入农业转型链条,扩展利润空间。其次,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速向制造业的研发、运营、物流、售后服务等过程进行渗透,推动及承接制造业服务外包,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柔性、互动化发展。最后,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融合。以信息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为驱动手段改良传统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嬗变,同时因为产业融合而产生的服务产业新业态也扩展了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空间,给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范围内的服务产品的分工与资源整合。而科技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消除服务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性的障碍,降低成本,拓宽服务贸易的市场范围,促进了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下的资源整合。因此,搭建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是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必备条件。如印度、墨西哥通过扶持其通讯信息、金融、航空等产业发展,吸引大批跨国公司的进驻,维持其在全球商务流程外包和离岸服务方面的竞争优势。首先,搭建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加大对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开放平台、共享资源,推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建设。通过构建科技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其次,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保障科研主体的自身专有权及合法收益,从而激励其创新行为的延续。最后,提高公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硬件环境,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全球国际分工环境下的竞争优势。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当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贸易是世界经济角逐的新焦点。中国服务贸易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占领一席之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政策扶持。服务产业涉及众多的行业及部门,内部关系复杂。为了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政府应该积极完善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我国服务业高效发展。首先,结合我国国情及国际服务贸易准则,出台税收、金融等相关配套政策,重视与服务业相关的法制政策建设,填补网络金融、电子商务、低碳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产业的法律空白。其次,根据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或完善不适用服务业发展趋势的法律法规,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制度化与合理化。政府各部门制定高效廉洁的监管制度,并落实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再次,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立足于国情,参照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规则,汇总统计数据,完善统计方法,调整统计范围,提高我国服务业统计的国际可比性与科学性。最后,为了减少我国服务贸易中所遭遇的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应积极地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过程,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促进市场的多元化,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培育与引进高端服务业人才。人力资本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一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当前,我国服务提供者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在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产业,缺乏高端人才是制约我国服务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资料显示,中国平均万人不足一名律师,而美国每300人中就有一名律师。南京作为我国较发达的城市,当前国际服务外包人才的缺口就已经达到了35万人。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服务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从低端走向高端,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一是以企业、高校、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分析市场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服务人才。二是积极引进人才。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或任职,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强本土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本土人才的知识更新与能力拓展。要健全各种人才激励制度,建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分配与激励制度,充分体现人才价值。

继续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参与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我国服务业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竞争,不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开放水平。伴随着新一轮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产业转移正在由制造业国际转移向服务业的国际转移过渡,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主要呈现三个层面: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其是跨国服务企业参与全球化分工的最主要的方式。外商直接投资即可以采用新建、合资、并购工商企业形式实现对东道国的服务转移,也可以通过非股权安排的方式实现对东道国服务企业的控制与管理。二是服务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将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具备完善生产要素的国家或地区,以扩大国际市场规模,获取竞争优势。三是服务外包,即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业务转移给东道国服务企业,自身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要从战略视角加以考量,不能仅仅关注项目数量及其金额的大小,而是要更注重其质量标准及与我国的发展环境的适应性。抓住后危机时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升级的历史机遇,支持我国服务企业走出去。积极鼓励本土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奋力向国内外市场进军,以服务外包、离岸服务等形式,向其它国家进行国际转移,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对外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

加强集聚园区建设。加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园区是我国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与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服务业集聚园区的建设可以减少成本支出获取规模效应。促进区内企业差异化发展,实现上下游的互补分工。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学习与创新交流,形成集聚区整体创新的局面。服务企业在区内集聚也利于服务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成为服务企业与国际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桥梁。

加强集聚园区建设,政府需要突破土地、资源及能源的约束,统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良好的商务环境。例如,爱尔兰通过大力兴建软件园区吸引大批海外软件公司的进驻。印度通过公路、机场、智能办公楼等基础设施的兴建,获取承接离岸服务的竞争优势。服务园区的建设要遵循建设与环境和谐、功能与定位的协调原则优化空间产业布局。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注重政府导向与服务角色的平衡。政府要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流程,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以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吸引知名企业的进驻。

结语

总体来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制造业依托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要素成本已经融入到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相比之下,我国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还比较低,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全方位、立体化推进我国服务业融入服务全球化浪潮,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方向,助推经济增长。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205215)和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韩露(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发展前景   前瞻   全球化   服务业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