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拉美贫民窟问题分析及其警示

【摘要】拉美地区贫民窟是城市贫困的集中体现。农业模式偏差、土地改革不彻底、城市化过度发展、经济不景气和政局动荡等因素导致拉美地区贫民窟问题严重。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妥善进行户籍改革、保障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合理布局城乡经济机构和改变城市化建设思路等是拉美“贫民窟”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拉美地区 贫民窟 土地改革 城市化

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将“贫民窟(slum)”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的高密度人口聚居区”。在发展中国家,贫民窟泛指非正式的居住地,城市贫困在这些地区体现得极为明显。拉美地区的贫民窟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地区,典型的贫民窟是由简易的砖瓦房及用铁丝将白铁皮、粗麻布和纸板绑在一块搭起来的棚舍组成,一般依山而建。各家之间的界限无法分清,室内是泥土地面,几乎没有家具,下水道、排污系统等卫生设施实际上不存在,一旦下雨,贫民窟便成了污秽的泥潭,臭水和污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巴西是拉美最早城市化的国家,也是拉美地区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这个国家的贫民窟已成为一种社会病,严重影响了巴西经济的正常发展与社会稳定。巴西现有贫困人口约5000万人,其中在农村地区约有1500万人,在城市地区约有3500万人,这些人分布在巴西大小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人均住在贫民窟里。21世纪初,巴西全国约有28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近十几年来,贫困人口的趋势在加剧。据巴西2012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巴西现有贫民窟14000个,比20世纪90年代增加近2000个。贫民窟遍及巴西各个城市,现在甚至已波及20万人人口左右的小城市。圣保罗州是贫民窟最多的地区,占巴西贫民窟总数的一半;里约热内卢是巴西著名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区人口近1100万,但其中有近25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里,在里约市有巴西最大的贫民窟,占地140万平方米,集中居住了16万城市贫民。①

拉美地区的贫民窟除了安全隐患、影响城市形象外,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首先,在贫民窟居住的居民大多数处于贫困线以下,作为社会公民很难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成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条件极差,严重影响了下一代的发展。其次,贫富差距的巨大差异造成国民感情的隔阂,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影响了社会安定。在拉美的很多城市,贫民窟是犯罪的天堂,也是犯罪分子的窝点。毒品犯罪在拉美极为突出,很多贫民窟已被毒贩所控制,居住在贫民窟里的城市贫民为贩毒制毒活动站岗放哨,加之贫民窟地形复杂,给政府扫毒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最后,贫民窟乱战街道、山头和公共土地,没有合理的卫生设施,给城市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拉美贫民窟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业模式的偏差及土地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拉美历史上形成的大地产制度造成农村土地占有的高度集中。在工业化过程中,拉美国家虽然进行过一些土地改革,但除巴西在1959年革命后的土地改革较为彻底外,即便如此巴西还是存在极大的贫富差距,其他国家总体上没有改变广大农民无地、少地的境况。大部分拉美国家的土改政策不是消灭大地产,而是限制大地产,实际上土地仍集中在大庄园主手中。以2012年巴西的土地占有情况为例,家庭占有土地面积10公顷以下的农户占巴西农户总数的32%,但是他们占有的土地总数仅为2%;家庭占有土地面积2000公顷的农户占巴西农户总数的1%,但是他们占有的土地总数为32%,而亚马逊州的一个大农场主占地就高达400万公顷。

1970年在墨西哥全国320万农户中,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大农户占12%,但他们拥有全国耕地的42%。牙买加在20世纪70年代初,占农场总数2.2%的大农场拥有全国63.1%的耕地,而占农场总数97.8%的小农场只占有36.9%的耕地;尽管曼利政府此后进行了土地改革,但其分配的土地因质量差,大部分被农民遗弃。总体来看,拉美农业现代化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发展机械化、集约化的现代农场路子,农村劳动力在这一过程中被强制排挤出来,成为“自由劳动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商品农业、出口农业的发展,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生活更加艰难,导致大量无地农民涌向城市谋生,这是一种固定式的单向流动,由于在农村已没有土地,一旦到了城市之后就很难返回农村。当然这种单向流动为城市的发展及工业化的推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但是城市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不可能吸纳所有单向流动的农民,因此很多无地农民就成为了城市失业者。这一庞大群体为在城市中生存而在城市“空隙”中聚集起来,搭造简易房屋居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贫民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贫民窟   警示   分析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