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保持对华大宗军火出口和军事高技术转让,涵盖苏系战机、大型水面舰艇、大型运输机、远程防空导弹等交易,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军事现代化、信息化进程。近几年,中国国防工业水平日益提升,两国已开始从军火贸易上升到合作开发的崭新阶段,开始商谈包括多种类的军用飞机、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单壳潜艇等联合研发项目。中俄两国还在经贸与能源等互补性较强的领域开展合作,相比俄罗斯拥有天然气、石油、土地、矿产等资源优势,中国拥有着农业、轻工业、资金等能力,经过多年努力,两国间的合作取得了巨大进展。2009年4月,中俄两国在北京签署《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协议签署后,双方管道建设、原油贸易、贷款等一揽子合作协议随即生效。④俄方允诺将优先考虑向中方提供天然气资源和高品质石油,中方则支持巨额美元贷款,用于石油输出管道采购、建设等工程。不仅如此,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俄罗斯,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中强调“双方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⑤
中俄双方在政治多层面、经贸多领域的合作极大地挖掘出彼此的发展潜能,并在涉及政治制度、主权与领土、安全等重大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增强了国家实力,扩展了上升空间,日益成为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新兴势力。
“均势安全”构成大国博弈模式
国际关系理论界和西方学术界对“均势”的共识是: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⑥此处所指的“均势安全”是安全形态的一种,指一定区域内大国对周边安全环境进行评估而采取的单边主义方式(单独或结盟等),以维系大国间力量对比大致平衡的态势,从而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简言之,“均势安全”模式即是大国间采取单边主义方式维系安全力量对比平衡而产生的一种安全形态。
冷战时期,东北亚就曾受美苏两极国际格局的巨大影响,区域内有关国家分别向两大“阵营”靠拢,加之特殊的美中苏三角关系形成,地区安全秩序处于两极安全困境中。进入后冷战时期,国际体系呈现出美国一超独霸的单极格局并有朝多极化推进的趋势,东北亚地区则表现为美国主导、大国林立的力量对比态势。从发展趋势来看,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被逾越,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尚无一个国家能够对其战略利益产生实质性的威胁。然而,美国却对中国复兴、俄罗斯崛起、日本迈向军政强国和朝鲜桀骜不驯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和戒备,并动用超强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同盟体系的协助,最大限度的防范挑战因素。可以说,美国的均势安全战略牵动着东北亚力量对比的平衡杠杆,深刻影响着中国、俄罗斯、日本三个地区强国,致使他国做出“无奈”的应对,从而形成东北亚特殊的均势安全态势。
此外,中美两个大国还具有“零和性”的结构矛盾,即“权力转移”(Power Shift)会在霸权主导国与新兴崛起国之间发生。国际关系著名学者汉斯·摩根索指出,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⑦国家安全利益的定位和取得是由权力决定的。奥根斯基将促成权力变化归结为人口规模、政治有效性和经济发展三大要素。⑧霸权主导国美国从人口数量和资源规模现状、经济发展、政治治理能力等方面分析,会认为中国作为新兴崛起国拥有潜在的权利转移实力,而必然成为现行世界秩序的未来“挑战国”。“中国威胁论”之所以盛行于西方世界,正是基于此种推断。因此,美国旨在遏制、延缓中国崛起,巩固和加强对东北亚的控制力,迫使中国做出战略回应,这种两个大国间的结构矛盾、互动博弈成为东北亚地缘安全困境的主要态势。
东北亚另一突出的安全困境是朝鲜问题,朝韩两国仍处于军事对峙状态,南北分界线两侧是全球军事部署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在军事上,韩美同盟掌控着全方位优势,朝鲜则期望通过发展核武器弥补弱势予以抗衡。然而,若朝鲜完成核弹头小型化及远程导弹技术的研发,有关国家争相效仿,东北亚将处于核阴云的笼罩下,极有可能导致该地区的剧烈动荡。
因此,东北亚大国间“零和性”矛盾突出,核安全问题显现,相关国家间缺乏信任,安全合作机制难以建立,冷战时期的安全困境已演进为复合式的安全困境。当前,东北亚的安全困境主要包括地区均势安全困境、结构性安全困境和核安全困境。⑨东北亚存在另一种形态的对立“阵营”,表现为“类冷战均势”,传统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极具敏感性、脆弱性和消极性。东北亚地区安全领域互动、博弈是围绕着“均势安全”展开,并一直维持着该地区表象和平。
大国安全关系牵动东北亚安全格局走向
21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正处于美中日俄一超三强的稳定结构,表现为海洋大国与陆地大国间的均势状态。在现实态势下,任何一方较难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走向将取决于大国间如何维系现存的安全关系。
近些年,美国的单极主导权并未因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次贷危机的拖累而旁落,反而通过成功控制中东的战略地带和向全球转嫁危机的方式而得到巩固。从中、日、俄三强的发展态势看,三国都具备一些对方所欠缺的优势,比如,中国具备综合国力均衡发展的优势;日本拥有先进的教育、科技和发达经济的优势;俄罗斯具有资源储备、核威慑力量等优势。中国、日本、俄罗斯三方意图改变力量对比现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任何一方都未拥有单边主导地区内安全事务的能力。美国对日本施展的影响使其不能独立处理本国及周边地区的安全事务,至今仍未摆脱“棋子”角色。日本还试图“借船出海”抗衡新兴国家,双方利益契合点使得日美同盟关系愈加紧密。美国实力和霸权均势战略促使中俄两国紧密合作,加之美国盟友参与其中,中俄战略协作则处于制衡态势偏弱的一方。
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主要是由美国霸权战略驱动大国安全博弈,进而产生了复合式安全困境,大国间的角力点蕴藏于岛屿争端、台湾问题、朝鲜问题等历史遗留问题。有如朝鲜半岛突发性的海上、陆地军事对峙、摩擦甚至冲突偶有发生,又如中日钓鱼岛、东海划界争端愈演愈烈,皆为美国加强军事部署、整合军事力量提供了借口。在东北亚地区均势安全格局下,大国间缺乏互信致使尖锐的安全问题难以得到妥善处理,大国间对彼此实力的判定和相互制衡力对安全问题的处理尤为关键。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兵压鸭绿江边,对中国东北亚构成强大压迫,抗美援朝战争随即爆发,正是美国对实力比较误判的表现。而今,朝鲜半岛保持着表象和平的现状,主要是因为美国难以承受发起战争将要付出的巨大代价,加之大国间的制衡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岛屿争端亦是此理。因此,为防止敏感安全问题矛盾升级,明晰有关各方国家实力和战略意图以避免误判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地区大国已进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期望发挥区域内的有效制衡作用。伴随东北亚地区大国间力量对比结构发生微弱的动态变化,各方安全关系如何协调,竞争、合作或竞争与合作并存,将决定该地区安全格局的未来走向。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安全利益与战略研究”和2013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年项目“大学生践行‘中国梦’引导研究—以国家意识培养为切入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0YJA810012,13JY49)
【注释】
①The World Bank, "GDP (current US$)",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2013年5月8日。
②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Military Expenditure of USA", http://milexdata.sipri.org/result.php4,2013年5月10日。
③张蕴岭:“如何认识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当代亚太》,2003年第6期,第4页。
④“中俄签政府间协议 能源合作获重大突破”,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1/content_11228466_1.htm,2009年4月21日。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23/c_124494026.htm ,2013年3月23日。
⑥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9~280页。
⑦[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⑧朱峰:“‘权力转移’理论评述”,《欧洲》,1998年第1期。
⑨杜彬伟:“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其建构主义解析”,《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第131页。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