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所带来的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在于,长期主导哲学的“特权主义”与“贵族主义”欲求将走向终结,哲学将从“专横”走向“民主”。这是哲学在精神品格和气质上所发生的根本性的转变。哲学的“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始于摆脱“有限”与“卑微”、寻求“无限”和“超越”的“高贵精神”,但由于它所坚执的控制论的思想倾向与排他性的价值取向,“高贵的野蛮”构成其深层的精神底色。推动哲学走向“民主化”,构成现当代哲学的重大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对哲学的独断和专横保持警醒,彰显哲学“民主”的精神气质,无论对哲学,还是对从事哲学的人来说,都具有“性命攸关”的意义。
克服“理论哲学”思维范式的抽象性,推动哲学走向“实践哲学”,无论在国内哲学界还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都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人们普遍承认,在“实践哲学”的思维范式中,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颠倒,它意味着生活实践成为哲学理论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相反。依此理路,需要提出并思考的更为深层的问题是:随着哲学与生活实践关系的颠倒,哲学的精神品格将发生怎样的重大变化?
在本文中,笔者将着重论证这样一个基本观点,随着生活实践与哲学理论关系的颠倒,长期以来主导哲学的“特权主义”与“贵族主义”欲求将走向终结,哲学将从“专横”走向“民主”,这是哲学在精神品格和气质上所发生的根本性的转变,也是“实践哲学”转向所带来的真实而重大的思想成果。
一、“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哲学根深蒂固的情结
哲学从“专横”走向“民主”,这一精神气质上的重大变化根源于对哲学的“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的批判性反思和超越。“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是哲学根深蒂固、挥之不去的情结和迷梦。无论是在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在现实中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们当中,获取雄居于所有知识和文化形态、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一览众山小”的“优越感”与“崇高感”,始终是哲学深入骨髓的强烈渴求与意欲。
哲学的“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最典型地体现在被普特南称为“形而上学实在论”的哲学观点上,根据这种观点,“世界是由不依赖于心灵之对象的某种确定的总和构成的。对‘世界的存在方式’,只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描述。真理不外乎在语词或思想符号与外面事物和事物集之间的某种符合关系”[1]。普特南把这种形而上学实在论所代表的观点称为“上帝的眼光”。
“上帝的眼光”是一种洞悉一切、唯我独尊的眼光,是一种俯视、判断和规范一切的眼光。在这种眼光中,哲学成为“神学”,成为在价值等级中占据制高点的超级学科。在这种眼光后面,发挥着支撑作用的是“概念即存在”的真理观、“理念即至善”的价值观、“理性即道路”的历史观,它们构成哲学的“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的深层思想基础。
“概念即存在”的真理观的核心基于这一信念,即哲学的“概念”与世界的“存在”之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与一致性,这种同一性和一致性保证了哲学的概念所把握的即是世界的终极实在,因而具有最高的真理性。与其他具体学科和知识样式比起来,哲学旨在揭示与把握“实在”本身及其属性,而这种“实在”本身及其属性,只有通过哲学的概念思维规定,才能显现和揭示出来。对此,黑格尔概括道:“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认为思维的规定即是事物的基本规定,并且根据这个前提,坚持思想可以认识一切存在,因而凡是思维所想的,本身就是被认识了的”,“这种形而上学都以为只须用一些名词概念(谓词),便可得到关于绝对的知识”[2]。由于“思维的规定”即是“存在的规定”,因此形而上学的思维规定实质上构成真理的根据和基础,甚至可以说,由思维规定所编织而成的形而上学体系本身即是真理的王国,而哲学家也因此成为真理王国的“国王”。自柏拉图以来,这种以“高级的固定的实在领域”为中心和鹄的的真理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共同精神财富。马克思曾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全书》的批判,把这种由纯粹思维规定构成的真理王国称为“精神的货币”以及“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3],“精神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整个世界都必须服从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总体性力量,因而也是真理之光的源泉,“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4],这一论述即是对“概念即存在”的真理观十分生动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