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志勇《中国经济周刊》肖翊/摄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北京报道
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刚刚落幕,戛纳电影节又群星毕至。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第67届戛纳电影节在法国南部海滨城市戛纳举行。
开幕式上的星光闪耀,大银幕上的精彩纷呈是电影节留给民众的一贯印象。在许多观众眼中,电影节是影人和艺术家的派对,也是巨星和大导收获的季节。然而,艺术繁盛的背后,电影节的主办方和组委会是否也能赢得经济上的“丰收”?
嘉宾邀请占电影节总预算30%
“从资金运作角度看,电影节是需要政府投入来运行的文化活动和公益事业。” 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志勇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根据威尼斯、戛纳和柏林三大国际电影节的经验来看,与大多数人的想象不同,主办方并不能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
“电影节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影响力。”赵志勇表示,拥有一个国际性电影节非常必要。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讲,任何国家电影出产数量、电影票房都不及一个电影节的口碑对于影人的号召力。当今,基本上每个电影强国都有一个代表性的电影节,通过将电影节打造成为电影产业的一张“名片”,能够聚集更多的电影资源,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