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几位国际政要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2)

核心提示: 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学习过苏联,但是从未跟在“苏联模式”背后亦步亦趋,中国不是苏联,中国人民始终珍视自己的独立地位

赖斯:腐败不堪的政治体制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女性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领导层的腐败。20世纪30年代,苏联高层的特权现象刚刚露出端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就敏锐地捕捉到了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1935年,其去莫斯科看望老朋友高尔基时,作为一个热爱和平与正义的文学家,罗兰在高声赞颂“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时,也意外地发现了在苏联高层中不断蔓延的腐败作风。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共产党的活跃成员利用其他特权(住房、食物、交通工具等)代替金钱,这些特权确保他们能过上舒适生活并拥有特殊地位。更不用说影响,他们利用影响为自己和自己的亲属谋利益”。此后,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官僚体系的腐败已积重难返,特权阶层也已基本成型,他们不仅享有特权,并开始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谋取一己之私。

苏联高层的腐败现象,说到底是权力的变质。正是由于对腐败的深恶痛绝,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意味深长地强调,“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

布莱尔:僵化落后的经济体制

托尼·布莱尔是迄今为止任职时间最长的工党籍英国首相。布莱尔进入政坛已是冷战结束之后,1997年任英国首相后,面对全球化的新形势,他重视制度改革,在题为《第三条道路:面向新世纪的新政治》的长文中,布莱尔提出了要以改革与合作的精神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变化和挑战、重塑冷战后的国际战略格局的主张。2013年4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论坛上,布莱尔用一句话归纳了苏联解体的原因——经济制度的僵化落后。

对布莱尔所谓的“经济制度的僵化落后”,我们必须予以辩证分析。一方面,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苏联建政之初,曾经发挥过正面作用。从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9年“二战”爆发,苏联从一个半农业国变成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这一制度在短时间内促使一个经济落后、四面受敌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但另一方面,随着时势的变化,这一制度未能及时调整,最终使得苏联陷入了制度僵化、经济落后的陷阱。

对照苏联与中国发展经济的不同路径很有必要。成立初期,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工业化是其中一个重要考量。通过与苏联结盟,中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然而,中国领导人很快发现,完全效法“苏联模式”的道路是行不通的。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即对“苏联模式”忽视民生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作为第一对关系进行了论述。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新中国已不再对苏联亦步亦趋,而是更多地关注农业与轻工业的平衡发展。尽管由于安全环境极度恶化,以及领导人对于战争危险的过分估计,中国也曾一度走上了“战备工业”的发展道路,然而进入1970年代,随着“联美抗苏”战略的制定,中国已开始逐步向西方国家敞开经济开放的大门。从1972到1977年,中国陆续从西方十几个国家进口了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谈成了包括化肥、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在内的222个项目。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最终被确立为新的国策,为中国此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苏联   原因分析   解体   国际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