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越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前瞻

【摘要】中越之间悠久的历史情谊、相通的文化联系和唇齿相依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构成了两国特别深厚的友好关系的基础,也是中越友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中越关系史上,和平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发展的主流,这突出地表现为双向的互动性的特点,但两国关系也呈现恩怨纠结,友好与矛盾并存的复杂状况。以史为鉴,发展与越南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一种战略考虑与战略抉择;展望未来,中国与越南的睦邻友好关系必将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越关系  睦邻友好  地缘政治  新型国际关系  南海

越南是我国的友好邻邦,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非比寻常的紧密联系,但在中越关系的历史长河中,时而又伴有并不和谐的波折,呈现出恩怨纠结、友好与矛盾并存的复杂状况。当前,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南海风云再起,越中两国在南海摩擦不断,中越关系又一次面临诸多变数,人们关注着中越关系起伏变动的缘由及今后会怎样发展。笔者试从历史学的角度,就中越关系的历史演变、特点与发展趋势,谈几点基本的认知。

悠久的历史情缘与密切的历史联系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陆地边界长达1650公里,有许多条来往的天然通道,成为两国人民之间联系的交通纽带。越南毗邻中国南疆,面向太平洋,东临南中国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扼南海航道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中越是兄弟民族,两国人民之间的历史文化联系和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古籍很早就将今越南北部地区称为“交趾”,先秦古籍记载有多位先贤人物关于“南抚交趾”或“南至交趾”等传说。例如,《准南子》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①《尚书大传》和《墨子》等也有关于尧治天下,“南抚交趾”的记载。②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在战国、春秋或者更古的上古时代,中原地区便与远在南方的“交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了。中越两国关于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都显示出对龙的崇拜,也折射出上古时期的中越之间的亲缘关系。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越南人则常说自己是“龙子仙孙”。中国历来以黄帝和炎帝为始祖,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而越南人则认为越族系炎帝神农氏的后代,并把炎帝、黄帝和伏羲氏写入史书,供于神庙。这些传说显然杂有许多神话成分,但透过上述神话故事,却可以看出中越两国人民亲密的历史情缘。

考古发掘资料是比神话传说更为有力的证据,中国南方和越南的史前文化遗迹的发现,进一步地证实了中越两国人民之间悠久而密切的联系。越南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许多实物与中国华南发现的文物属于相似的类型,如在越南北部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中期的“和平文化”遗址,其特点是分布于沿江沿海的台地或石灰岩洞穴中,以砾石为原料,打制的器物以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主,这些磨制器物与中国南方的文化遗址内出土的器物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美国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新石器中期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实际上属于同一文化区域。③1924年,在越南中部清化省东山县发现的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青铜器物和少量铁器,一些铜器属于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3世纪)及汉代(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年),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东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造型独特、纹饰繁茂的青铜鼓,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发现的铜鼓十分相似。中国研究古铜鼓的专家大多认为,迄至目前已有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云南中西部地区是原生形态铜鼓集中的地方。尽管中越两国研究者对古代铜鼓的发源地、年代和“谁影响了谁”等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但古代铜鼓是中国南方和越南等东南亚许多地区古代居民都使用过的文化遗物。在这两个地理毗邻、环境相似又各有不同的区域内,人们从新石器时期就有频繁的交往,到青铜时代双方交流更多,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是很自然的。中越两国境内出土的铜鼓既有跨越今日国界的相联系发展的相似性,又存在各自的地区性特色。④

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资料表明,自远古以来,越南土地上就有原始人的足迹。在越南谅山、义安、安沛等地发现有猿人的牙齿化石及其劳动工具。越南学者认为,这些猿人与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相似。而现代越南人则直接起源于广布扬子江以南的百越人的一支,称“雒越人”,他们濒江海而居,分布于红河中下游两岸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即我国秦汉时期,中国中原地区的人民就开始向越南北方迁徙,双方关系已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有信史为据的中越关系史一般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一是郡县时期,越南称“北属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1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约1000多年,当时今越南北部和中北部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和中原内地一样,设置郡县,受中央王朝派驻的官吏治理,与中原地区有紧密的关系。这一时期,越南由原始社会解体进入封建社会阶段,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海上交通与对外贸易日益繁荣。

二是邦交时期,越南自主国家时期。公元10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下半期,这一时期约900多年,是越南自主的封建国家建立与兴衰的时期,也是中越两国邦交关系建立与发展的时期。中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越南脱离中国封建王朝的直接统治,成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邻邦。越南在政治上仿效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保持着政治上的独立,同时与中国朝廷维持“宗藩”交往。建立在“宗藩”关系基础上的中越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越南朝廷受中国朝廷册封,并定期纳贡,同时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继续保持密切的交往,双方的关系甚至比过去更为密切。在此期间,中越之间虽发生过边境冲突和战争,但和平友好的经济贸易和宗教文化交流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越南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有学者说:“昔之四裔漫染中国文化最深者莫逾越南。”⑤在文化传承上,越南归属于东亚文化系统,属于“汉文化圈”,⑥与属于“印度文化圈”的其他东南亚国家有区别。

三是殖民时期,又称“法属时期”。公元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近100年,中越两国相继沦为西方殖民主义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二战时期又同样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法属时期的越南成为法国的“保护国”,殖民政权系统开始在中央和地方(圻、省)三级建立起来。在中央一级,即阮氏王朝的中央朝廷里,法国派遣总驻扎官,作为法国政府的代表,主持越南朝廷的一切对外事务。越南的国名被取消,变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的一个部分,与中国“宗藩”关系结束,双方已无邦交,但殖民统治阻隔不了中越两国的传统友谊和文化联系,却使两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友谊和互助的关系。

四是睦邻时期。二次大战的胜利为中越两国建立独立、平等和友好的睦邻关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45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越关系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1950年1月18日,中国首先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从此两国建立了友好互助的睦邻邦交。在越南的抗法战争和抗美救国战争中,中越是肩并肩的战友,胡志明主席曾用“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的诗句来赞美新时期的两国的友好关系。虽然1976年后两国关系一度出现过波折,但自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中越两国之间非比寻常的紧密的历史文化联系、和平友好交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研究中越关系的学者指出:“在环绕中国的邻邦中,与中国接触最早,关系最深,彼此历史文化实同一体的,首推越南。”⑦中越两国人民在近代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中,又一向互相同情、互相支援,有着深厚的情谊。正如胡志明主席在《致华侨兄弟书》中所言:“我们中越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共同,在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且国土接壤,地区毗连,更属唇齿相依,互为屏障。”⑧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考察,这是中越两国保持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基本支撑点。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中越   历史渊源   前瞻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