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4日,社民党总理施罗德在国会宣布了题为“2010规划”的改革方案,其目标是在中短期内加强德国的经济实力、创造就业岗位并使福利体制现代化;改革措施涉及了从减税到劳动力市场改革,直到社会保障体制等各个领域,涉及了德国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堪称德国战后历史上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场改革。其中最具争议的内容是“哈茨IV”改革方案,该方案将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统一起来,结束了以往的双重保险结构,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率。改革前,失业者可以领到原工资63%的救济金,最多可以领4年。改革后,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缩短为1年,之后只能领取每月约350欧元的基本保险。失业者领取保险金后必须接受任何被指派的合法工作。如果拒绝的话,保险金就可能被扣减。
这场改革是社民党主动调整福利制度,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放弃部分经过长期斗争才争取到的利益。然而,改革政策的实施却始终伴随着困难和阻力,社民党也因此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党内出现了严重分歧。社民党左派反对在佣工制度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认为这将损害广大工人的利益;作为社民党最重要合作伙伴的工会,也因这场改革而同社民党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认为社民党背离了其传统价值,因而对这场改革持公开的拒绝态度。最终,这股抵抗改革的力量从政治层面开展活动,于2005年1月22日在哥廷根成立了一个“站在社民党左侧”的左翼政党——“选举替代”党。社民党前主席奥斯卡·拉封丹于2005年6月宣布退出社民党,加入“选举替代”党。2007年6月,德国左翼党——民社党和“选举替代”党在柏林合并,成立了德国“左翼党”。
当然,这种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民党的尴尬处境,是社民党传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与全球化时代的冲突的表现。社民党面临着全球化、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出现、人口统计的变化、持续的大规模失业以及公共财政预算危机等问题,从前的传统政策已经难以应付这一切了。而它所推行的社会福利改革政策触动了社民党基层党员及其支持者的敏感神经,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从工人阶级政党到新中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传统选民基础的流失,新选民基础的动摇,不能不令社民党深刻反思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