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对经济增长理论认识的深入,传统的认为技术和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的理论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文化也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更离不开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功能 中国经济 内在动力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包含了人类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财富,而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以及相关社会组织架构,它体现为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面。文化的价值长久以来更多地体现在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直到20世纪,经济研究学者才开始重视文化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并对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因进行了研究。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发展,这也吸引了诸多的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探讨。而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看,整个经济运行的制度与状态是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分析中国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文化的经济动力功能探析
文化对经济发展基本方向的导向功能。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导向功能既体现在对整个社会的整体经济目标进行引导,也包括对经济个体的引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个体的意志相互冲突作用的结果,而每一个意志都有其产生形成的特殊社会条件,不同生活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意志,在交互中产生合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而文化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升华与精神力量,能够起到揭示经济个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协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把握经济个体与社会整体经济的未来走向的作用,因此它对经济个体以及社会经济整体都有着导向的作用。文化的这种经济导向作用在社会的转型期尤为明显,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个体往往处于竞争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加剧了个体对未来经济发展以及走向的迷茫性,而此时先进的文化和理论能够起到引导经济个体选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道路,引导其走出经济发展的困境。
文化对经济发展依靠力量的凝聚功能。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主要是指劳动力,而文化对于劳动者具有凝聚功能,主要可以通过对其思想、情感等产生一定的作用,使之在目标、价值观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识,从而产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经济发展。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作为人类劳动的精神成果,它以遗传和继承的方式决定着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以及心理活动模式等,进而也影响着人的社会意识发展、价值观念形成以及心理素质的稳定等,而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影响。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劳动力之间进行沟通、团结合作的基础与桥梁,能够减少劳动力个体之间、劳动力与企业之间等的矛盾与摩擦,使经济体系中的各个主体能够相互协调、共同合作,最终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规范功能。文化对社会环境具有引导、修正、规范和完善的作用,其中包括对现有的经济环境进行批判、修正和优化,以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健康的环境,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恰好能够通过不断熏陶和浸染来促进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文化对健康社会环境的形成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环境的规范上,这种规范功能又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内在道德层面上的规范和对外在环境的规范两个方面。文化对于个体道德的规范,主要是通过文化的引导与熏陶使得个体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进而对其经济活动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个体的经济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文化对于外部经济环境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的经济制度与相关经济法规有着一定的规范作用。
文化对经济发展科技质量的支撑功能。文化的发展能够对科技进步以及相关科技概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科技作为一种生产力能够支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本身也属于文化范畴,一项科技的发明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反映着一定社会状态下的文化特性。一个国家民族的技术进步主要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两个路径实现,技术的自主研发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自主创新意识能力,而是否具有活跃的创新意识又受制于一国文化的影响。
先进而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社会民主氛围、推动优质社会服务的发展,这些要素都会促使人们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有效地激发个体的自主创新意识,进而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而引进科学技术同样需要考虑本国的文化土壤,外来技术往往会引起本民族物质文化的排斥和个体心理文化上的抵触,当引进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外来文化与本土的物质文化水平差距较大时,这会导致引进技术难以被本土主体所接受和吸收,甚至使整个社会群体抵制外来技术与文化,而个体的心理文化主要是指个体的价值取向与精神特质,这影响着人们对待引进技术的态度。引进国外技术是否能够促进本国科技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本国物质文化以及主体心理文化二者所形成的合力,当两者对外来技术以及其所蕴含的外来文化表示肯定和接受时,其技术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进而参与社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解析
马克思主义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全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较快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改造,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虽然计划经济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弊端,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计划经济制度的僵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这也就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引导中国进行制度、经济改革,逐步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替代原本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理论的经济功能发展到新的阶段。它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融为一体,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愈加同经济密切联系,文化也成为一种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它强调社会的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向全面、可持续方向发展,为社会的转型以及改革提供了经济动力支持。
文化在中国当代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产品,无所不在。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经济制度、方针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科技以及依靠力量都有着重要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就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追求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注重集体主义的伦理取向不同,西方文化倡导个性,追求个人主义价值的实现,而这种文化在经济制度上便体现为西方高度发达的私营经济,这种个体经济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与活跃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必然把公有制作为我国的主要经济形式,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西方文化也涌入中国,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式。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协调共同发展,提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文化也是我国制定先进的经济政策以及壮大经济建设力量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文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的需求,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而中国经济方针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吸收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民利益诉求,进而才能够制定被广大人民接受和支持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也深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把个性不同的个体连接起来,使得经济个体形成共同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文化让民族更加具有团结力和凝聚力,使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文化在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水平提高方面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一方面,作为文化一部分的科学知识带来技术的进步,这使得生产的工具与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极为快速地促进生产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劳动力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使得更多的劳动力能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不仅使得许多个体能够创造出更加先进的生产工具,也能够使得更多的劳动力掌握先进劳动工具的使用,进而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困境
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缺乏传统文化底蕴。市场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这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利己主义和盲目性等缺陷,使得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而抛弃传统的道德,而要修正市场经济中这种道德偏离恰恰就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规范。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它较为重视血缘、家族观念,而这种伦理观念也影响到经济管理层面,受儒家文化中的“家国”观念的影响,企业往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企业与国家共同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上,儒家所倡导的人文与伦理能够使得管理更加人性化、员工关系和谐发展,并由此形成了特殊的企业伦理文化,这能够使得企业内部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就体现了极为浓厚的伦理色彩。但在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因为没有受到重视而没有发挥其修正作用,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割裂和断层,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弊端频现,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主流文化的弱化趋向模糊了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这其中包括西方的文化输入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多元文化的入侵对处于中国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方经常以“民主”、“人权”等概念为伪装,企图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发展,而主流意识形态的模糊性会致使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明确。
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给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中国现代文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两种文化能够和谐共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二者都倡导集体主义。但改革开放后在与世界接轨过程中,世界文化仍然是以资本主义为主体,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中心,其与中国文化在价值观追求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并处于一种斗争状态,这给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化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文化、经济制度、经济思维等方面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