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新型城镇化资本逻辑的空间正义转向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要实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就必须实现资本逻辑的空间正义转向,以空间正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对资本加以规范和引导,使其克服其增值和贪婪的本性,促进城市空间生产更加合理、有序地进行。所谓空间正义,就是存在于空间资源配置和空间生产领域中的公民空间权益方面的社会公平和公正,它包括对空间资源和空间产品的生产、占有、利用、交换和消费的正义⑥。实现资本逻辑的空间正义转向有利于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和构建人本城市,增强人民幸福感。实现资本逻辑的空间正义转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推动资本社会责任重构以实现资本逻辑的空间正义转向。无论是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还是资本循环的增值过程来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主义资本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资本范畴有着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资本”不尽相同,除了不断追求资本积累和增值之外,在资本增值和收益分配的过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确保资本增值的福利为全社会共享。而资本在自我增值的过程中,被获准大量占有和使用了本应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资源,基于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资本的增值必然会被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国目前对于多元资本受益者的社会责任制度安排相对滞后。政府应加以重视,通过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改革,完善公益创投的参与和监管机制,推动衡平税法制度改革等途径,积极推动多元资本受益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重构。通过推动资本社会责任的重构使资本合理、有序的为空间生产服务,以实现资本逻辑的空间正义转向。
坚持依法行政提高综合治理能力以实现资本逻辑的空间正义转向。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主体都是有其自身追求的“经济人”,他们的行为都毫无例外地以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政府机构常常会出现“寻租”、“设租”的现象。从某种程度来说,“寻租”、“设租”现象的出现是资本侵蚀政府体制的一种表现。要实现资本逻辑的空间正义转向,就必须坚持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不仅是治官、治权更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⑦当前我国的改革进程已从“边改革边完善制度”阶段进入“依法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改革创新应当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进行,构建服务型政府要体现依法行政的要求,重视公共服务制度化,制定政策也要依照法律。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划定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边界,也划定了政府行为的边界。政府就是要在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过程中提高治理能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代表着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能力的提高。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及其治理能力的提高,促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更加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确保政府职能转变沿着科学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前进,防止政府自身被唯利是图、肆意妄为的资本所侵蚀。
从空间生产的各层面、各环节实现资本逻辑的空间正义转向。要实现我国资本逻辑的空间转向,第一,应协调好空间生产各层面的资本利益关系。一是在全球空间生产层面上,必须协调好国际资本与我国空间生产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实现国内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二是在区域空间生产层面上,必须协调好我国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空间生产的利益关系,这是实现区域统筹和保证区域空间正义的客观要求。三是在城市空间生产层面上,必须协调好空间的管理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实现城市空间正义的客观要求。第二,要从空间生产各环节对资本逻辑加以规范,在保证市场对空间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制度设计,促进空间正义。在空间生产的发生环节,要在城市规划、政策供给和产品设计等方面注重空间正义,使得空间产品在区域和数量上能满足社会全体成员需求;在空间生产的分配环节,要引导空间产品合理定价,构建全面覆盖的基本空间产品的保障机制和调节机制,构建阶层共栖的“混合社区”,防止出现空间隔绝化和边缘化;此外,还要防止公共空间的私有化。
以空间生态化转型带动资本逻辑的空间正义转向。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根据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性来确定城镇的边界、空间布局以及空间规模,从而对城市群、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城镇进行科学布局,合理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形成城市内部“三生”功能的互动协调和不同规模的城市、城镇发展功能的优势互补,实现节约和集约发展的城镇新格局⑧。设立生态敏感分区和经济敏感分区,实现生态保护空间与城镇产业空间相协调。通过实现生态总量平衡、保护重要生态资源和建设空间隔离带等措施,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进行空间管治总体规划⑨。此外,还要加强文化生态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保存城市的文化记忆。要防止资本的急功近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资本逻辑的空间正义转向。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Harvey D.,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Capitalist Urbanization, Basil Blackwell, 1985 , P15~16.
②[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6页。
③陈有川:“规划师角色分化及其影响”,《城市规划》,2001年第8期。
④[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碎片》,卢晖临、周恰、李林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9页。
⑤庄友刚:“空间生产与资本逻辑”,《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⑥任平:“空间的正义—当代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5期。
⑦姜海雯,李立军:“依法行政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1期。
⑧王芳:“以全面生态化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环境保护》,2013年第23期。
⑨黄平利等:“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新思路”,《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第2期。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