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区域聚焦 > 正文

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贵州模式(2)

贵州模式的启迪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牛鼻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制约社会结构、社会面貌的决定性因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②这就告诉我们:改变农村面貌,化解农村“空心化”,必须深入追溯到物质生产方式层面,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并由此推动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根本改变。贵州始终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化解农村空心化第一抓手,通过“富在农家”建设,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进而带动了村民精神爽起来、村子靓起来,不但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实现了安居乐业,还吸引了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村发展。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③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最后陷入“拉美陷阱”。这一再警示我们: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决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贵州是传统的农业省,在发展农村经济、化解农村空心化进程中,没有放弃农业优势,并致力于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变自给自足农业为商品农业,变农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变单一的种植业为综合的“大农业”,变经验农业为科技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在此基础上,通过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建和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供给等,引导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等适当聚集,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和“火车头”,肩负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之重任。“农村要想富,关键看支部”,贵州农村的嬗变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为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贵州省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争做同步小康村党组织书记的实施意见》等。贵州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如铜仁市以“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和“群众增收致富工程”为抓手,把党组织设在产业链上,着力创建产业党建示范点和示范带,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遵义市开展了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毕节市以深化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通过实施“晋位升级”、“创业带富”和“美丽乡村”工程,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引领群众发展致富。通过抓村级党组织建设,贵州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的村级党组织和村党组织书记。村级党组织建设已成为贵州有效化解农村“空心化”的关键一招。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业是农村的主业,农村要根本改变落后状况,所依靠的最为根本的是农民自身,是农业本身。唯有充分调动农民自己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大生产中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长足进步。贵州各地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尊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经济组织,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闯市场,农民在村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主人,这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的改革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引导,这是世界经济之基本规律。贵州在发展农村经济、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一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二是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种资源投向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如为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从2013年起到2017年,每年将投入不少于300亿元资金,使全省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三是每年选派各级干部驻村入户,帮扶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2013年选派了3万余名驻村干部、6千个驻村工作组,2014年则将选派5万余名驻村干部、1万多个驻村工作组。正是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推动下,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得以有效治理。

(作者分别为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教授,铜仁学院体育系副教授;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规划项目“贵州‘三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GH039)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8~29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贵州   农村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