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与文明的跨越”——如何推进和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刊仪式之后,国内外知名专家关于“治理现代化与文明的跨越”的讨论,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会议气氛热烈,研讨深入,学者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作为第单元主题论坛的第一轮主讲嘉宾,从“科学界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标准”、“正确认识和处理制度与治理及治理体系的关系”、“稳步有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三个方面,就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表了系列观点。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教授、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燕继荣教授、美国丹佛大学政治学系孙晶教授及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杜飞进等领导专家与李忠杰展开精彩的对话及互动。
李忠杰在发言中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还只是刚刚破题,真正写好这篇大文章,既需要对很多基本范畴作出科学界定,也需要对很多理论问题作出清晰说明,更需要在实践中作出扎实有效的探索和创新。到底怎样具体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从路径上提出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一,精心制定各个领域和方面的改革方案,努力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稳步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第三,改善党和国家机构的运行状态,提高广大干部的治理能力。第四,鼓励基层探索和创新,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韩庆祥教授在与李忠杰的对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就是蕴含在“制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动力、平衡和调整三种根本机制。改革总目标从根本上就是为解决这“三种机制”及其协调、配合问题,提供制度模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燕继荣教授首先对治理的概念和应用进行了厘清。他认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就是处理官民关系。在现代国家,官民关系则体现为“委托与代理关系”。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在承认“主权”与“治权”分开的基础上,确保“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协同配合。
燕继荣还提出,国家治理有高标准,也有低标准。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着眼于国家治理的低标准,也就是防范国家的危机。如何降低国家的风险?这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问题。他提出,现代国家必须完成三大建设:第一是物质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和信息建设(网络、通讯以及公民信息共享体系建设);第二是国防建设,即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军事力量建设;第三是制度建设,包括基础制度建设和上层制度建设。
来自美国丹佛大学的孙晶教授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对中国国家治理提出了见解。他认为,国家治理需要国际化视野,但美国和日本在国家治理上的失败教训需要警惕;同时“开国”思路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杜飞进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核心及关键三个方面,对以上四位专家的观点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是为了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同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直接关系到其他领域的治理和发展。
第二轮讨论在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教授李殿仁中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中国学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张杰及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主任张首映之间展开。专家和领导分别从资源配置、军事国防、城镇化、政治体制等方面就“中国如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主题对话:中国如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卫兴华教授的演讲主要围绕“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需厘清三个问题”这一主题。他指出,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需要厘清认识上的三个问题:其一,认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事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应如此;其二,误以为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靠市场的决定作用了,感到困惑;其三,用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解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泛化市场作用,否定政府调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