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主要围绕如何构建‘外贸竞争新优势’展开。从目前的国情以及外部环境来论证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性。”参与了课题报告的霍建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身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透露,课题报告提出了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思路,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配套内容还涉及营销网络、跨国公司的发展思路、海外投资以及下一步如何发展服务贸易等。
要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霍建国表示,课题报告从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的建设进行论述。“关键是市场环境,报告主要强调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开放,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发展的根本要素。”
在课题报告中,政府的职能定位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集中精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起引导性作用,避免直接主导企业的竞争行为,更不应该具体规划哪些企业该做什么,哪些企业该如何调整,应让经营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霍建国说。
随着信息技术向世界经济各领域的渗透,电子商务成为新时期贸易的重要平台与手段。霍建国认为,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很有必要形成一些新的贸易平台,“像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还是不错的。还有网络销售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平台,包括一些大型的交易展会的平台,在课题报告中都得到了肯定。”
2030年前后
“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目前,中国的出口产品多数源于加工贸易而非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中国是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却经常饱受贸易规则惩罚之苦。商务部日前发布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4》显示,中国仍是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
2013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遇9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36.6亿美元。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合理的卫生检疫标准等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限制增多,对企业利益和产业发展形成制约,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依然严峻。
改变是必然之势。商务部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就是通过国务院、商务部联合几个部门下发文件,来推动各地对打造贸易强国的重视,组织实施打造贸易强国进程。”
“中国缺的不是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而是经营的竞争力。”霍建国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产品的经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跟踪、维系、后期服务的能力都不足,“而培育‘竞争新优势’就是要围绕这些能力,创造条件使其尽快提升。”
早在2010年4月,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公布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下称“战略报告”)为贸易强国初步描绘了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