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网络文化霸权与国家安全

【摘要】网络文化霸权是技术强势者依托网络技术优势、通过网络传播手段在文化领域对技术弱势者进行的文化控制和支配。网络文化霸权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在它的生成要素中,技术优势形成了基础,利益需求提供了动力,单向输出呈现了过程。针对网络文化霸权,维护国家网络文化安全应具备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霸权 技术 网络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同时也震荡着原有世界的秩序。网络带来的信息全球化使文化的交流和对抗日益频繁,新的文化霸权形式—网络文化霸权已悄然崛起。作为一种霸权主义的软力量,网络文化霸权不但破坏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还对国家安全与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网络文化霸权的内涵分析

网络文化霸权的本质理解。文化霸权在西方近代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西方对外扩张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一般来说,文化霸权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强势者对弱势者在文化领域的控制和文化支配行为,具体可以表现在群体对群体,国家对国家,民族对民族的支配和控制。随着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加强,在全球化与网络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霸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网络文化霸权是技术强势者依托网络技术优势、通过网络传播手段在文化领域对技术弱势者进行的控制和支配。文化霸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文化的扩张达到对他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控制。由于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网络文化霸权和传统文化霸权有着很大的差距。“信息与知识主宰着网络时代,它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人海格力斯那样,将整个世界背负在自己的双肩上。”①技术强势者掌握着主宰网络时代的信息与知识,处在整个网络世界基座的中央,占据着网络世界的控制权与发言权。同时,网络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嵌入生活的实践方式,网络生存状态是人类生存状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技术的差距使不同文化的交流变得不对等,向一个国家输出文化不再需要军事入侵、殖民统治和经济干预,技术强势者通过技术对网络世界的控制就可以达到文化扩张的目的,加之政治、经济、军事等硬手段为之辅助,网络文化霸权正在以迅猛的姿态崛起。

网络文化霸权的特征分析。网络文化霸权的特征体现在其物质基础、传播模式和所处状态之中。首先,网络文化霸权具有技术性特征。技术打造了网络世界的物质基础,赋予了网络技术强势者权力,构建了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文化霸权在技术的支撑下发展为网络文化霸权这一新形态。离开技术的支撑,网络社会难以维继,网络文化传播无从谈起,网络文化霸权更不可能存在。其次,网络文化霸权具有单向性特征。从网络文化的交流方式来看,在网络文化霸权的背景下,文化是单向流动的。技术强势者控制着网络信息的传播,一方面遏制与自己意识形态相左的文化信息输入,另一方面对技术弱势者大力输出自己的文化。最后,网络文化霸权具有隐蔽性特征。网络是开放、自由、隐蔽的领域,网络文化霸权并不侵略领土,亦不掠夺资源,它是技术强势群体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对技术弱势群体进行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使弱势群体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向强势群体靠拢,从而主观上接受强势群体的控制和支配。

网络文化霸权的生成要素分析

技术强势者的技术优势是网络文化霸权的生成基础。在传统文化霸权的推进中,优势者与劣势者之间有相当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差异,文化霸权的生成基础在于不同群体之间实力差异的存在。在信息时代,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技术层面涌现,技术优势成为网络文化霸权的基础。首先,技术强势者在网络文化传播载体上拥有优势。比尔·盖茨曾提到:“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都在为平等而努力,我们也可用这种平等来帮助我们认清一些社会学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物理世界中并未得到解决。网络并不能推倒歧视和不平等这些障碍,但却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②网络文化霸权作为一种群体对群体的文化控制与支配行为,通常强者会依仗自身所具备的物质优势来进行文化的输出。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西方国家,将其物质生产力的优势转化为信息技术物质载体优势,为网络文化的输出提供了诸如高性能计算机、移动终端、卫星光纤、服务基站等更有效的传播设备。这些传播设备作为传播文化的物质基础,为技术强势者的优势确立提供了物质保障。其次,技术强势者在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上拥有优势。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不同,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取决于计算机的软体,计算机中所安装的系统程序、应用程序,网民上网浏览的网站、社区,以及移动终端搭载的客户端等等都是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技术强势者通过对计算机软体的控制来建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的优势。最后,技术强势者在网络文化传播内容上拥有优势。如《庄子》中提到的那样:“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人可以通过赋予技术内容的手段表达和传播自我的意识形态。技术强势者利用技术的手段掌控着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在用各种方式丰富本国、本民族文化内容的同时,也限制和压抑着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通过对内容进行民主化、自由化的包装,与此同时将与自己存在不同意见的文化扭曲并对立,从内容上将自己的文化置于人类主流文化的地位。

技术强势者的利益需求是网络文化霸权的生成动力。葛兰西曾谈到:“完整的国家不等于政治社会,而是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集合。”③文化是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集合的形态。一个国家要维护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仅仅依靠政治、经济、军事手段是不够的,需要有文化手段与之匹配,美国前国务卿库姆斯就曾把文化交流称为“对外政策的第四维”。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是推广文化的根本动力,在被不加节制地扩大之后变成为了文化霸权的生成动力。同样,技术强势者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需求也是网络文化霸权生成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代表的其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它就必然在国际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将文化输出作为瓦解社会主义的有效手段,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就曾经说过:“布尔什维克主要是思想上的侵略,你不能靠军队击败思想。”④在网络传播中,信息的传播系统是非线性不规则的系统。作为复杂混沌的系统,网络信息传播无法被人所完全控制,大量信息充斥在人类生活空间之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信源和信宿。这种混沌的系统机制会带来信息脱离客观实际的情况。网络不存在绝对的控制权威,无法对每个网民的行为和每个信息的内容进行控制;信息对于初值的依赖性也让个体变得可以影响到整个信息传播系统。一篇宣传西方文化的博文、一则简短的微博都可能影响到大部分网民,从而引导网络的群体舆论。如同宁科维奇谈到的:“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不但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中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为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⑤网络文化霸权的推进不再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也不再需要规避国际政治的敏感区域,一个微小的西方文化言论都可能引导网络舆论,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技术强势者的文化单向输出是网络文化霸权的生成过程。正常的文化交流过程,体现出的是文化的相对平等、互取所长和兼容并生。网络文化霸权的生成过程,则是技术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文化控制。由于技术的差距导致的不对等性,一定程度上来讲技术强势者对技术弱势者的文化输出是一种单向性的文化输出。网络文化霸权的生成是由浅入深的层次递进过程。网络文化霸权生成的第一层次是网络文化产品的倾销。在工业时代,法兰克福学派曾经提出“文化工业”的理论。他们认为,区别于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创造文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化在大工业时期成为了自动化生产模式下的产品。虽然将文化等同于产品并不全面,但在信息时代,文化的确可以以产品的形态出现。由于网络文化以信息符号的方式表现,凭借技术的手段,作为数据与符号文化信息可以被大规模复制、妆扮和传播。如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纺纱机对传统手工纺纱作坊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样,工业化的文化产品对技术弱势者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技术的劣势使传统文化在规模上、形式上和内容上无法与工业化的文化产品匹敌,达成的效果相去甚远。网络文化霸权生成的第二层次是网络文化舆论的建构。基于文化产品的倾销,网络文化霸权开始占领网络文化市场—既对网络文化舆论的控制。在传统媒介时代,政府可以构成文化中心,形成文化共识,从而使本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而在网络时代,碎片化的生存方式使舆论变得分散和自由,去中心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本土文化的控制力在不断削弱。当技术强势者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控制了网络舆论,他们就占据了网络文化的制高点,随之输出的文化也会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更深层次的认同。网络文化霸权生成的第三层次是网络意识形态的同化。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是不可分割的,推行文化霸权的目的是对意识形态的控制。网络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部分,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呈现。在这一层次,网络文化产品充斥着网民的信息空间,外来文化舆论已经在网民的社会交往中占据了主动。网络意识形态的转变会对网民主体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产生颠覆,导致对国家的认同危机,甚至会影响到政权的稳定和民族的存亡。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霸权   国家安全   文化   网络